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三顾茅庐”是真是假?诸葛亮刘备谁先找的谁?)(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哪几个人)

三顾茅庐,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然而这又是一段被演义笼罩的历史。”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诸葛亮由此成为刘备一生中最重要的谋士。在《三国志》里,有关”三顾茅庐”的记载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更有史书记载,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

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什么会一再传唱?

话说时值建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群臣皆是敢怒而不敢言,只得听从;而孙权则在年少之际便承袭了他的父兄所创立下的基业,盘据江东,占有绝对的地理优势。

而当时的刘备呢?他真在做什么呢?他当时正依附于刘表,刘表对他也很好,但刘备总是表现得非常忧虑,在某一次的宴会期间,刘备如厕后回来之时是满眼带泪。刘表觉得有些奇怪,这时刘备便说道,因为他看到自己的”髀肉复生“,不禁长叹自己已经是岁月老去,却依然一事无成,因而便很伤心。

刘备的这番话反而引起刘表的怀疑,他便让刘备迁往荆州附近的一个小县城住下。刘备拜访了当地的名士水镜先生司马徽(即司马德操),司马徽向他举荐了“卧龙”(诸葛亮)与”凤雏”(庞统),说只要得到其中一个人,就能得到天下。

后来颖川的徐庶都前来投靠刘备,他也说诸葛亮乃是当世之贤。刘备想让徐庶去请诸葛亮,徐庶却说:”此人只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还需枉驾顾之。

后来,刘备作带领关羽、张飞,亲赴襄阳(即今湖北襄樊)城西二十里地的隆中卧龙岗探寻拜谒诸葛亮。前两次他都未曾见到诸葛亮,直到第三次他才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就在卧龙岗的草庐中,自两人相见之后,刘备与诸葛亮畅谈起了天下的局势,诸葛亮还提出了“鼎足三分”的计策,这让刘备大为喜悦。而诸葛亮也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也愿意出山辅佐刘备去谋划以夺得江山。这便是后人皆知的刘玄德”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的”隆中对”。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认可”三顾”之说的。陈寿在《诸葛亮传》中曾对传主做出过这样的评价——”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由此可见,陈寿在为诸葛亮作传时是站在一个公正客观立场上的,这就使得他笔下的刘备三顾诸葛亮可信度非常之高。这就是正史当中的记载,也就是”三顾茅庐说“。

但是也有观点认为刘备”三顾茅庐”是假,诸葛亮”毛遂自荐”是真。鱼蒙的《魏略》书中说刘备并未屈驾去拜访诸葛亮,是诸葛亮自愿归附刘备的。西晋司马彪的《九州春秋》当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当时刘备也屯兵于樊城,诸葛亮预见到曹操要攻打荆州,于是便北行而要求见刘备。

刘备当时正与众宾客言谈,因为刘备从未听说过诸葛亮的名字,因此也就对他毫不在意。在过了一会儿之后,等到别的客人都走了,只剩下诸葛亮还停留在那里。刘备问他为什么还不离开,诸葛亮便向他进言荆州的形势,以及刘备现在所应该采取的对策,刘备听完之后是大为动容,觉得诸葛亮这个人才非常难得,从此待以上宾。

有人认为”晋见说”很符合历史。 《魏略》较早于《三国志》,鱼蒙此说应当比较可信。若以当时的情形来分析,诸葛亮既然有心去辅佐刘备,他为何还会两次避而不见呢?并且诸葛亮时年方才二十七岁,”皇叔”刘备又怎么会愿意去屈节下顾呢?这的确让人心生怀疑。

有人则调和了这两种说法之间的冲突,认为”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的樊城自请相见都是真实存在。清代学者洪颐煊在《诸史考异》中说诸葛亮第一次见刘备在樊城,刘备虽然以上客之礼招待诸葛亮,但并不是十分特别器重他。后来等到徐庶举荐时,两人才再次相见,才逐渐有了很深的感情。并指出:在建安十二年初见,再次相见是在建安十三年。诸葛亮后来非常感激,因而记入了《出师表》中。

其实,当今的史学家对此也是中所纷纭。不过更加被认可的是“先自荐后三顾”一说。这就是指诸葛亮确实自负其才,因此极力想找一个鲜明君主施展自己的才华,碰巧当时刘备就在隆中附近。他初次见面不成,但并没有放弃。于是他回到隆中,和乡亲百姓讲了此事,让他们在种地的时候唱歌,歌词中要有”卧龙”等词语,然后在找其几个朋友一起糊弄玄虚,最后自己在安心钓鱼,吊足刘备胃口。毕竟我们都晓得,太容易得手怎么会被重视呢?因此才来了这么一出”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具体细节到底怎么样,现在已几不可考,但绝对不是像《三国演义》里所写的那样简单而又粗暴。尽管”当隐士”是一条成名的道路,诸葛亮也这样做了,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于是诸葛亮又找到一个好岳父,而后诸葛亮又每天看新闻联播了解国家大事,偶尔碍着朋友的面子也不得不被约谈分析一下国家的形势,直到”隆中对”时,诸葛亮终于一气呵成地说出了自己政治抱负。

这更确信无疑地证明了诸葛亮本质上是想”出仕”的。即便刘备不是三顾茅庐,哪怕只是一顾,诸葛亮也会欣然愿意辅助他的。

不管”亮诣备”,抑或备”三顾”请亮,总的以来,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得遇,风云际会,便成就了鼎足三分的一番事业,他们的故事也成了一段千古佳话。


历史纪闻:深浅度挖掘历史故事,民间野史,古史杂谈,述古道今。
 
举报 收藏 打赏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