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明
宋朝著名的诗人少,因为宋朝文坛本就是词的天下,更因为唐人几乎把诗已经写尽了。而在官场上混的好的诗人更少,因为诗是理想的,诗人是理想主义者,官场政治是现实的,当理想遇到现实就会被击得粉碎,李白就是个例子。但是宋朝也不是没有既是诗人,而且是官场常青树的人。这位仁兄就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范成大。
1
但凡了解这个人都是从他这首有名的《夏日田园杂兴其七》开始的: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描绘的是一幅田园生活的景象。当初我读这首诗时以为作者就是一个农夫,后来才知道他是一个绝顶的官僚,当然这是后话。
范成大出生于平江府吴县,也就是现今苏州。他生时正逢宋金交战频繁的靖康年间,但是他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因为苏州在大后方,没有受到战火荼毒。苏州当时又是发达的地区,当地人生活相对富裕。他个人的家境也是十分了得,他父亲曾经官至秘书郎,母亲是大家闺秀—著名书法家蔡襄孙女,范成大人生的前十七年可谓是锦衣玉食。
但是老天爷总是爱折腾人,不想让任何一个人舒服的过一辈子。他十八岁时,父母就接连亡故,生活水平直线下降。按说他爹又不是海瑞,家里应该多少有一点余粮。可是他还有两个未出嫁的妹妹,嫁人就要有嫁妆,为了两个妹妹风光出嫁,他把家底掏空了去给妹妹们当嫁妆,自然他也就成了穷光蛋。
2
既然穷就吃不饱,吃不饱就要找饭吃。他出生官宦,自然瞧不起种地和做买卖的营生。他选了一条父亲走过的一条艰苦且光荣的道路:读书考科举。
他也不含糊,马上跑到了一处僻静的寺庙去苦读了。但读着读着他慢慢的就支撑不住了,倒不是因为他受不了学习的苦,只是因为没饭吃。家里带来的粮食吃得差不多了,寺院也不管饭,而书中虽有千钟粟,但是不能马上变现,读书虽说能改变命运,但是不能马上改变命运,至少难以改变现在的困境。
远水解不了近渴,不过他小子运气好,因为他父亲的好友兼隔壁邻居王彦光来找他了。隔壁老王也是直接,开口就问范成大:“你老爸想让你做官,你怎么能辜负他呢?”
范成大心想,我来这里苦读不就是想有朝一日求个功名吗?只是吃不饱而已。老王看到范成大破衣烂帽的,也猜到了范成大的窘境,当即表示缺钱花就找你王叔,这都不是事。范成大得到了这个保证后很是高兴,也表示中个进士不是事。
范成大并没有说大话。首先宋朝的科举录取名额相较于唐朝已经多了不少。但这只是相对而言,中进士依然很难。更重要的是他继承了父母的文化基因和高智商,史载他“年十二,遍读经史,十四能文词”,而在禅寺他又下了十年的苦工,当然是信心满满。
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二十八岁的范成大果然一举中第。年少得志,前方是一片坦途,美好的未来在向着他招手。
3
之后朝廷给它分配了一个司户参军的官,下放到了地方去锻炼,干的不错就被调回首都临安,历任药监局局长,组织宣传部领导,尚书吏部员外郎。他是一路高升,为什么他升的快呢?这就得提到他的高情商了,有一件事情可以看出。
他在处州当官的时候,当地老百姓都不愿服劳役,抵触情绪很强。老百姓当然不愿意,因为服劳役是义务,既苦逼又不给钱。范成大有意缓解不满情绪,他知道劳役必须有人要承担,这是国家政策。他就从钱这方面入手,搞出了一个义役法: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怎么说呢?就是你不服劳役也可以,但必须出一笔钱买田地,土地的收获就给那些愿意服劳役赚钱的人。这样一来大家都满意了,官府没增加负担,百姓也乐意了,皆大欢喜。
这件事可以看出范成大对人性的把握和对规则的游刃有余。要是换成一个愣头青,不变通的执行国家政策,估计很有可能是官逼民反,不仅乌纱难保,估计脑袋也难保。
他的情商也不仅仅体现在官场,也体现在待人处世上。范成大未作官时有一位叫芥隐的朋友,这位朋友是一位穷文人,而文人都有几分傲气,主要体现在从不吃嗟来之食,你要是像对待叫花子一样对待这种人一定会被怼回去。
范成大了解这位朋友 ,就写了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是给他朋友:
无因同拨地炉灰,想见柴扉晚未开。
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意思就是说我不是要来施舍你,只是觉得你诗写得牛逼想来要几份,也不白要,作为交换我就送给你一点生活用品。范成大为了让老友心里舒服,把帮助朋友搞得像是有求于朋友,可谓用心良苦。要是我有这样的朋友估计要感动地哭出来,因为能碰上这样顾及我的面子,还送东西给我的朋友实在难得。
4
他就这样依靠他的情商与智商一路飙升。但是人生不止有惊喜,还有惊吓。乾道六年,他又突然被提拔为大学士,同时拜爵为丹阳郡开国公。范成大心里慌,因为自己简直是坐了官场直升机,升得太快。这太不正常了,自己的贡献还没有到可以封郡公的地步啊。
但不容他多想,皇帝就来找他了。见到皇帝,范大人先是被猛夸了一顿,说范大人你真帅,朕看到你都倍儿爽。然后引出主题,皇帝说我现在让你的帅有一个用武之地,这样吧,你就代表朕去金国出使,顺便谈谈判,接着就说了谈判的内容。
范大成差点没当场晕过去,因为谈判的内容实在是要命。宋孝宗想让金国归还北宋陵寝,这还不算,居然还要修改受书之礼。所谓受书之礼就是金国使臣来到宋,宋孝宗要跪地受金国国书,这让宋孝宗脸上挂不住,所以要修改。宋孝宗还表明这件事不能写在诏书上,要范大人自己说出来,目的是体现这是大宋有正义感官员的严正要求,而不是皇帝对戎狄的乞求。
5
没办法,已经受了皇帝的好处,必须得办事。他还怀着一封国书和一颗忐忑的心上路了。途径北宋故土,当地老百姓问他什么时候王师回来。他无法回答,就写了一首《州桥》的诗:
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皆旧御路也。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范大成其实心里想说,你们指望他们,他们行,能让我来吗?
到了金国,他抱着要死的决心提出了那些要求。金国开始很懵,朝堂鸦雀无声,但很快就愤怒的反应过来了,小子你是要来挑事啊。金国大臣拿着东西就往他身上招呼,金世宗愤怒的说:“你胆子也太大了吧,这里适合说这事吗?”
但是范成大豁出去了,他说:“完不成这事儿我回去也是死,不如死在这里。”也对,死在这里至少可以追认一个烈士名份。
金世宗被鲠住了,这是玩命的,他不想平白在大殿多出一具尸体,多不吉利啊。沉吟片刻后说:“我考虑考虑再来回复你”。
范成大知道对方已经最大程度的让步了,自己也就不再坚持了,因为逼急了对方会适得其反。他只好回去洗洗睡,等待最后的结果。
金世宗经过考虑,答应了部分要求,归还陵寝,但不改变受书之礼,末了还不忘对范大成的表现表示高度赞扬,说他是个忠臣。宋孝宗知道范大成给自己长了脸,范成大一回来就给他加紫袍,赐三品官。范成大就这样不仅没当成光荣的烈士,居然还升官了。
但没过几天舒服日子,他就被派到地方,先是去广西整顿盐价,然后又拿着家伙到四川去平叛。可以说是祖国哪里有需要,他就去哪里。
他也老了,有些力不从心,忙完这些他就向皇帝要求拿退休金走人。孝宗虽是不舍这位干将,看他的确是老了就放他走了。
范成大经历了儿时的钟鸣鼎食,少年时的困顿苦读,成年时的科场得意,官场的起起浮浮后终于回到了阔别日久的家乡,终于不用再折腾了。绍熙十年,过了十年安稳日子的范成大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八岁,被追赠少师,谥号文穆。
他一生诚如孝宗对他的评价:“卿南直桂广,北使幽燕,西入巴蜀,东薄邓海,可谓贤劳,宜其多疾”。能得到皇帝如此评价,他应该能含笑九泉了。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