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简介及成就(若觉人生虚幻无意义,不妨看看尼采这一生)

内容摘要有人问周国平,人们拼命工作,追求物质享受,梦想财物自由,却从未考虑过心灵自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阅读尼采有什么意义? 这问题问得很有现实意义,因为这就是无数人的问题。 很多人盯着物质,盯着财富,一切向钱看,阅读还有什么意义? 但周国平说:

有人问周国平,人们拼命工作,追求物质享受,梦想财物自由,却从未考虑过心灵自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阅读尼采有什么意义?

这问题问得很有现实意义,因为这就是无数人的问题。

很多人盯着物质,盯着财富,一切向钱看,阅读还有什么意义?

但周国平说:

读尼采本身就是对这样一种物质浪漫的质疑。

读那些哲学大师的著作,其实可以让你沉睡的、被压抑的精神浪漫的渴望苏醒过来。

1986年时,周国平第一次公开讲尼采,讲座上座无虚席,一千多个位置全都坐满了人,那一次,他刚开始讲,就停电了。

整个礼堂一片漆黑,只有讲台上一根蜡烛亮着,周国平像布道一样在台上讲,要讲的东西都讲完了,电也来了,瞬间灯火通明。

全场一片欢呼,为尼采,为他的哲学。

可那时候,尼采已经死去84年了。

他活着的时候,他的哲学不被人知道,他死了之后,他那些激动人心的话,反而被人知道了。

他的同时代的人不理解他,只有他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

他还说:

“总有一天我会如愿以偿,这将是很远的一天,我不能亲眼看到了,那时候人们会打开我的书,我会有读者,我应该为他们写作。”

是的,他是为这些人写作的。

他一直在寻找最好的思想,寻找健全的人格,他活得很痛苦,可是从他的一生中,我们能看到的,却是一个“人”最正常的样子。

01 | 降生在虔诚的牧师家庭

尼采最狂的话,大概是“我是太阳,太阳是我胯下金灿灿的睾丸。”

但他说的最拉仇恨的话,应该是“上帝死了”。

尼采出生的时候,正是工业文明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时候,人类在物质的世界里,成了自己的上帝,信仰失落了,物质浪漫代替了精神浪漫。

用狄更斯的话说,就是“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

1844年,尼采来到这个世界,祖上三代,都是虔诚的牧师,外祖父一家,也是虔诚的信徒。

父母对尼采的期望,就是长大后成为一个牧师,可是这个孩子看起来不太聪明,直到两岁半,才说出了第一句话。

这个家庭,也没有得到上帝的优待,尼采不到5岁,父亲就去世了,不久之后,年幼的弟弟也跟着去世了,接连不断的苦难,让他们将希望寄托在上帝身上,“天父和天堂成了我们唯一的安慰和活下去的希望。”

而尼采的志向,是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牧师,所以他生活刻板严谨,做事井井有条,一丝不苟。

就连下大雨,他也不愿意加快步子,因为他觉得,不该在街上随便奔跑。

他这样的生活,使他有了一个小牧师的外号。

他经常躲在某个角落审查自己的行为,如同上帝在审判对错。

他严格要求自己,甚至对妹妹说:“只有当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世界的主人。”

9岁,尼采学习钢琴演奏,直到此时,他天性的另一面才开始苏醒,那一面充满创造力,也充满破坏力,他谱写狂想曲和舞曲,写诗。

10岁那年,他写了50首诗。

到14岁,尼采已经有了三次创作高潮,还为自己的童年写了一部童年史,他总结说:“对于我过去的工作,我感到满意。”

他还写了一首小诗:

生活如镜,

首当其冲,

便是认识自己,

千万要努力求索。

02 | 作为“别人家的孩子”,他却开始思考人生

获得存在之最大享受意味着:危险地生活。

规规矩矩、本本分分的生活,并不能让人获得更多的存在感,此时的尼采,生活还是很规矩,在学校还是好学生。

中学时,他虽然特立独行,却不爱玩乐,也不轻易和陌生人接触,学习认真,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功课,导致他没法写作。

可假期一到,他又重新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即使在如此美丽的世界里,依然还存在着痛苦的灵魂。”

他的天性是自由的, 他讨厌学校的各种规矩和约束,也讨厌学校的清规戒律,但此时的他,沉迷学习,他想学习植物学、地质学、天文学、拉丁语、希伯来文、科学。

但他还有浓浓的宗教情怀,“首当其冲的研究对象是宗教,因为它是所有知识的基础。”

他也开始感到“知识的领域无比巨大,对真理的追求则永无止尽。”“痛苦就是知识,只有最深地体味了痛苦的人,才能领悟致命的真理。”

可自由战胜了规矩,尼采厌倦了学校,他宣布,他不想当教授了,他要做一个音乐家。

这样疯狂的想法,把母亲吓了一跳。

他想取得职业的成功,但他的精神却渴望进步。

“精神不能容忍他的原地踏步,它需要向着更高的高度进发。”

03 | 特立独行的大学生

20岁的时候,尼采上大学了。

他和同伴一起去学校,骑马在乡间漫游,大家在小酒馆喝酒,尼采喝醉了,盯着马耳朵,怎么看都觉得有些长,像驴,他很严谨地去测量,最后宣布:

“这是一头驴。”

同伴说是马,尼采不信,又再次测量了马耳朵,还是倔强地宣布,“这是一头驴。”

一路上,他们高谈阔论,尼采唱着情歌,企图吸引镇上的姑娘,村民忍无可忍,将尼采等人赶出村了。

到了大学,学校里有各种协会,周围的人都加入协会,尼采也意识到了,如果不合群,就会被排斥。

为了不被排斥,尼采加入协会,“我放弃个性是因为我知道放弃之后会收获更多。”

为了收获更多,尼采努力成为一个“完美”的学生,击剑、饮酒、聚会、跳舞、结交女生,他甚至要和人决斗。

一开始,他确实觉得很好,但是他很快就厌倦了,越来越讨厌娱乐,在人群里,他却觉得孤独。

他为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因为他浪费了时间,所以他打算过更严格的生活,这让他与周围的人渐行渐远,甚至和一些朋友断绝了关系。

尼采知道,生活是能够习惯的,但他的精神不允许,“当一个人对眼前出现的邪恶没有源自本能的反感,那么他就走失得太远了。”

所以尼采决定,不再这样浪费时间,于是又刻苦学习,看着周围的人,他只觉得堕落,因为他们流于表面,不深究知识的内部。

他的妹妹告诉他:“人必须从事情的最痛苦的一面去寻求真理,要信奉基督”,尼采有自己的看法,他想探求真理,却对基督不以为然。

他觉得:

“如果你想要得到灵魂的安宁和幸福,那么你就要相信,如果你想要做真理的信徒,那么你就要探索。”

而探索真理,往往意味着危险生活。

04 | 哲学导师叔本华

大学的时候,尼采按照家里的要求,选了神学,可尼采已经不想做牧师了,所以他又选择了古典语言学。

一段时间后,彻底放弃了神学,专攻语言学。

刚读了一年,他就和周围格格不入,同学都觉得他孤傲、清高、怪癖、不讲交情,尼采只觉得孤独。

时间越长,他越不知道人生有何意义,甚至不知道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

在学校待不下去了,尼采就转学。

有一次,他在书摊上看见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一次遇见,改变了尼采的一生。

他沉浸在叔本华的哲学里,每天六点起来,看到凌晨两点,他甚至觉得,这就是为他而写的。

因为叔本华的书,他的灵魂充实了,叔本华的哲学让尼采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人生就是一个错误,但因为叔本华的存在,尼采一点也不怕,因为有同类。

因为叔本华,尼采又重新成为一个努力的学生,不再厌烦古典语言,并且获得了某些成功,他想把这当成谋生的手段。

尼采对叔本华有多尊敬?

他不得不去服兵役,做了一个炮兵,在炮声轰隆的战场上,他不去向上帝祈祷,反而向叔本华祈祷,低呼“叔本华保佑!”

发现叔本华,让尼采觉得自己有了同类,他感到在这世界上不再孤独,尽管人生没有意义。

05 | 24岁的大学教授

尼采确实是年轻有为的,他前途光明,还没毕业,就有杂志约稿,但尼采不愿意:

“我坚决不做一个愚蠢的政治家。”

但他也是好运的,有大学聘请他做教授,尼采答应了,此时的尼采,才二十四岁。

二十四岁的教授,前无古人。

但最让尼采兴奋的,就是他工作的地方,离他的偶像瓦格纳很近。

这位年轻的教授,前途无量,成了上流社会的座上宾,舞会不断。

可尼采骨子里是不规矩的,他很快就对这样的生活感到厌倦,连语言学研究都不感兴趣了。

他生活最大的安慰,就是和瓦格纳的交往。

瓦格纳是出名的音乐家,也是此时的尼采的偶像,因为瓦格纳也热爱叔本华,他们之间的精神连接,就是叔本华。

尼采和瓦格纳交往了很多年,但尼采是不安稳的,他过不了安稳的生活,他也没法把一个人当成永远的神。

他一直在寻找,教授这样的职位不能让他满足,叔本华的哲学也不能完全满足他的精神需求。

他始终在探索,探索着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探索生命的意义。

06 | 悲剧的诞生

叔本华是尼采生命的贵人,但尼采人生的转折,是《悲剧的诞生》的发表。

《悲剧的诞生》发表之前,尼采是前途无量的教授,虽然特立独行,为人孤僻,但天才有怪癖,人家也能理解。

可成为教授仅仅两年,尼采就创作了《悲剧的诞生》,这本书简直石破天惊,刚一发表,尼采就受到攻击,在语言学圈子看来,你一个语言学教授,不去研究柏拉图,还去批判柏拉图,简直可笑。

在哲学界,他也得不到承认,被排斥在外。

在学校里,尼采的课,听的人越来越少,曾经座无虚席的教室变得空空荡荡,甚至只有两个学生,一个学习德语,一个学习法律。

尼采被孤立了。

但想到叔本华,想到瓦格纳,尼采还不绝望。

他也没法把哲学作为终生事业,“我和科学、艺术、哲学的距离越来越近,以至于我觉得自己创作出来的作品,是一个半人半马都怪物。”

但不可否认的是,尼采和哲学越来越近,他希望自己的人生充满激情,但他不知道的是,这种激情正在将他推向悲剧的人生路上。

他开始变得不合时宜,开始成为偶像破坏者,并试着重估一切价值。

他否定了瓦格纳,否定了叔本华,他相信健康的生命,相信生命的意志,他不再服从谁,而是服从真理。

他说:

我是最后的人,因此我称自己是最后的哲学家。

07 更高级的这人独处着

否定叔本华之后,尼采对瓦格纳也越来越失望,因为瓦格纳太人性了,庸俗,不真诚,“充其量只是一个舞台演员。”

他甚至觉得,把瓦格纳当成偶像,简直是对真理的背叛,他觉得自己是为真理而活,因此他觉得瓦格纳欺骗了他,导致他背叛了真理。

不止瓦格纳,尼采还攻击科学和历史,赤裸裸地羞辱那些埋头在故纸堆的先生教授们,因为他们掌握着引导公众言论的权力,而这就是“恐怖主义”。

尼采的危险生活,让他越来越不被人喜欢,他的书没有读者,卖不出去,但他却不会停止,世界排挤了他,他也拒绝苟同这个无聊的世界。

“我只寻求一点点自由和一点点真正的生活气氛,我武装自己,只为抵抗包围在我周围的奴隶们,他们人数众多,令人反感。”

他想获得成功,可成功却遥遥无期。

尼采的身体还出了问题,这让他越来越痛苦。

和身体的痛苦比起来,最令人痛苦的,是精神的折磨,“我们应该对肉体上的痛苦感到庆幸,因为他能够转移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遗忘在别处遭受到的磨难。”

他试图让瓦格纳变得和自己一样,但瓦格纳不可能成为尼采的信徒,所以,尼采只能杀死偶像,孤独行走。

他把《人性的,太人性的》献给瓦格纳,两人正式决裂。

“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不是因为他喜欢孤独,而是因为他身边找不到自己的同类。”

尼采越来越孤独了,整个世界,似乎没有人能够理解他。

08 | 他说上帝死了

1873年,尼采健康恶化,头痛、失眠、呕吐、内部器官的痉挛,身体的痛苦时刻折磨着他,而精神的痛苦,也差点让他崩溃。

可在痛苦中,他的思想却越来越成熟,他说“现在我自己在各方面都努力寻求智慧,而过去我只是崇敬和爱慕智慧的人。”

此时的尼采,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哲学,也找到了最真实的自己。

1879年,尼采辞去了教授职位,四处漫游,四处养病,他甚至担心自己三十多岁就会死。

他还交代了遗嘱:

为我守灵的人只能是我的朋友,赶走那些泛泛之交,和那些出于好奇的人,要不然,我无法保护自己。

但上帝见他受的苦还不够,又让他好起来继续受苦,他能够写作了,不多久就写了六个练习本。

他写的书越来越多,但无一例外,一本都不被接受。

每个健康的日子,他都特别珍惜,早上从床上一跃而起,穿上衣服,往口袋里塞进一捆笔记、一本书、一些水果和面包,然后就往海边去,找一块大石头坐下晒太阳,像一只大蜥蜴一样一动不动。

《朝霞》就是在这海边写完的。

尼采的书,已经让人感觉疯狂,但他还嫌不够,他看见了永恒轮回,看见了强力意志,他重估世间的一切价值,还高呼:“上帝死了”

这一句话,把尼采推到风浪尖口,他真的被世界排斥出去了,再也回不来了。

他呕心沥血创作,可是作品无人问津,连出版商都找不到,人家告诉他,读者不会喜欢这样的东西,他只能自费出版,出了40本,打算送给朋友,最终只送出去6本。

精神的痛苦折磨着他,身体的问题也折磨着他,有两年,他辗转在意大利、法国、瑞士、德国的一些城镇之间,为他多病的身体寻找适合的水土,每一个地方,停留不过数月,又赶往下一个地方。

朋友去看他,他指着天空,忧郁地对朋友说:

当我积累我的思想时,我的头顶必须有蓝天。

然后,他把朋友带到悬崖边的空地上,对朋友说:

我最爱躺在这里,酝酿我最好的思想。

他确实找到了。

至少对他而言,就是这样。

09 | 他终于可以冷眼旁观那个从来没有理解过他的世界

尼采的悲剧,结束在1889年,他在大街上,看到一匹瘦马被虐待。

孤独又悲伤的尼采,上前抱着这匹马,嚎啕大哭,他疯了,神志不清,停止了创作,停止了思想,他反而过得快乐了。

此后10年,他就这样疯疯癫癫地活着。

这个世界与他无关了,是好是坏,他都不在意了。

也许,他从来没有理解过这个本就悲惨的世界,而这个世界也从未理解过他,迎接他的,反而是不断的误解。

最开始发现尼采哲学的光辉的,是一个丹麦人,这个人看到尼采身上的闪光,并预言,尼采将享有盛誉。

他的书也有了很小一部分读者,这时他还没疯。

让尼采声名大振的,还是误解,希特勒经常参观尼采博物馆,并大肆宣扬他对尼采的尊敬,并把《尼采全集》送给另一个纳粹头子墨索里尼。

有了希特勒带头,很多纳粹文人开始乐此不疲地颂扬尼采,把尼采当成纳粹思想的偶像。

尼采的名声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臭。

很多年后,人们也知道了,纳粹文人断章取义,歪曲了尼采的思想,而尼采的妹妹,垄断了尼采的作品。并进行篡改删除,试图把尼采变成一个反犹太主义者,以满足自己仇恨的私欲。

可事实并非如此。

直到如今,尼采身上,都有很多争议,但争议越多,越说明尼采之受欢迎。

也许我们很多人知道尼采,也只是因为他的某句话,比如:“对待生命,不妨大胆一点,因为他只有一次。”

比如:“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10 | 哲学的意义

作为哲学家,尼采指导别人生活,可是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团糟。

人要幸福,一定要知道点人生哲学,可是知道哲学的,未必都能活得幸福,哲学家也未必就能活成世俗幸福的样子,但哲学家一辈子,都在努力做出选择,都在努力成为自己,他们从未放弃自己,从未放弃成为自己。

我们今天去看尼采,不仅仅是去看一个痛苦的生命怎样在世间争渡,而要看到一个热爱智慧的人,怎样用自己的一生去寻求真理。

同时也是去看一个人怎样在世间真实地活着,努力克服一个时代的压迫,找到真实的自己,而不是被时代塑造,被周围的环境塑造。

文|不有趣灵魂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