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简介和个人资料(身体硬朗的张良:15岁当兵18岁入党,22岁辞演董存瑞没批准)

内容摘要张良在电影《哥俩好》(1962)中的影像董存瑞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来的许许多多的人民英雄的一个,人们之所以对这位英雄的形象铭记不忘,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张良在银幕上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董存瑞的艺术形象。 董存瑞的成功塑造,使张良一跃

张良在电影《哥俩好》(1962)中的影像

董存瑞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来的许许多多的人民英雄的一个,人们之所以对这位英雄的形象铭记不忘,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张良在银幕上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董存瑞的艺术形象。

董存瑞的成功塑造,使张良一跃成为深受我国广大观众喜爱的电影演员。

张良在电影《董存瑞》(1955)中的影像

在1956年年底《北京日报》举办“你最喜爱的五位电影演员”的群众性评选时,选出了白杨(1920-1996)、张良、郭振清(1927-2005)、李景波(1913-1981)、吴楚帆(1910-1993)五人,他名列第二,票数仅次于白杨。

沈阳军区政治部还授予他“一级先进文艺工作者”奖状。

张良在电影《董存瑞》(1955)中的影像

接着,在中央文化部举行1949—1955建国以来国产优秀影片评奖时,影片《董存瑞》(1955)获一等奖,张良本人也获得演员个人一等奖和一枚金质奖章。这时张良年仅24岁。

【15岁当兵,参加过解放长春、沈阳的战役】

张良原名张庆铸,于1933年8月生于辽宁省本溪县下马塘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

日本投降后的1946年,张良的家乡来了八路军,不久又来了一支八路军的宣传队,筑了土台子演了两天大戏。

八路军同时给农民们带来了新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使孩子们最早受到革命文艺的启蒙教育。

张良在电影《董存瑞》(1955)中的影像

当宣传队演出《血泪仇》、《牛永贵负伤》等话剧时,乡亲们看了没有不落泪的:因为这些戏启发农民们认识自己的命运并起来抗争,孩子们完全被宣传队的活动迷住了,整天围着宣传队转,看他们如何化装、排戏,了解到演出是怎么一回事。

张良在电影《董存瑞》(1955)中的影像

13岁的张良不但爱看戏,还经常模仿戏中的表演。后来村里的小学成立了文工团,他便当了儿童团团长。

一次,儿童团演出小歌剧《兄妹开荒》,他在剧中扮演哥哥。乡亲们看了都夸他演得好。

乡亲们的鼓励成了他日后从事文艺工作的原动力。

张良在电影《董存瑞》(1955)中的影像

部队转移时,宣传队的同志曾动员张良跟他们走,他的心也活了。

但是妈妈觉得他年纪太小,骂他“野心”太大,并且把他关在屋里不让出门了。

1947年,东北燃起战火,张良的家乡刹时间又冷清起来。但不久八路军又回来了,全村又充满歌声,另一支宣传队来到了。

张良在电影《董存瑞》(1955)中的影像

这时,张良的母亲已经去世,由于他参军的愿望强烈,决心瞒着姐姐去参军。为了改名,他去找老师。

老师拿起一部辞典,让他闭起眼睛随便翻出一名字。他顺手翻到“张良”的二页,便取名张良了。

他填了入伍通知书,乡亲们都知道他参军了,姐姐哭着来找他。

张良在电影《董存瑞》(1955)中的影像

但是一见面,见他穿了军装,又破涕为笑了。大概是姐姐觉得他已经是个大人了,其实当时他还不到15岁。

姐姐不但没有斥责他,还鼓励他不要想家,说参军是为人民谋解放,不必偷偷摸摸的。

从此,张良作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战士,参加了解放长春、沈阳的战役,经受了战争的锻炼。

1952年10月,张良从朝鲜前线归来

【18岁入党,赴朝作战并荣立两次战功】

战斗中,部队缴获了一些国民党军队的铜管乐器,成立了军乐队,张良当了小鼓手。但是张良更爱演戏。

起初,张良在东北独立三师宣传队任宣传队员。两年后,调到六十六军文工团。

当部队宣传队演出《白毛女》时,领导让他管道具;演出《血泪仇》时,缺少一件道具——泥塑的佛像,他便主动穿了一身戏袍,坐在佛龛上,当了活道具。

张良和杨启天在电影《董存瑞》(1955)中的影像

这是一次毫无表演的表演,是张良正式演的第一个角色。

演出结束后,同行们都夸奖他头脑机灵、富有创造性。张良也很自豪,感到自己总算是上台演戏了。

1949年,部队进关,张良又参加了解放华北的战役。10月,他又以鼓手的身份参加了开国大典。他以亲身的战斗,又以胜利的鼓声,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张良和杨启天在电影《董存瑞》(1955)中的影像

从1949年10月到1950年6月,张良参加演出过几个大戏,如《气壮山河》、《钢铁战士》和《战斗里成长》,曾在后两出戏中分别饰演战士小刘和赵石头等重要角色。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张良随志愿军首批赴朝作战,当过战地医院的护理员,战地的宣传员,也参加过追击敌人的战斗,并两次荣立战功。

张良和杨启天在电影《董存瑞》(1955)中的影像

1951年夏季他入了党并回国。1952年调到华北军区文工团的话剧团,开始从事专业话剧活动,以后又调到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

他参加演出过大型话剧《战线南移》、《英雄阵地》、《战斗里成长)等,受到了实际锻炼,为他后来成功地塑造战士形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大众电影》1956年第5期封面,电影《董存瑞》(1955)剧照,张良

【22岁演董存瑞,曾建议导演另选他人】

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影片《董存瑞》。导演郭维(1922- 2014)请张良饰董存瑞一角。

他心情无比激动,反复研读了文学剧本,深为董存瑞的英雄形象所感动。他很兴奋,但又很胆怯。

张良与电影《董存瑞》(1955)导演郭维(右)合影

他想,董存瑞是一个身材高大,威武雄壮的英雄,而自己身材不高,器宇平常,怎能饰演这样一位伟大的英雄呢?

他向导演郭维建议另选他人,但导演郭维却固执己见,坚持让他去试镜头。

试过了镜头,又试了几段戏,他自己认为决不能被选上,但却想看看自己的银幕形象到底是什么样。

左起:张莹、张辉、张良在电影《董存瑞》(1955)中的影像

但当他看到了自己在银幕上的样子,几乎要哭出来了,觉得一点都不像英雄,只是个戴着瓜皮帽的农村孩子,决心不再演下去了。

说来奇怪,人们都认为演得好,他被批准演董存瑞了。

张良说:“因为《董存瑞》是当年的重点电影,所以最后谁演董存瑞,要电影局的领导审查后才能最后决定”。

张莹和张良在电影《董存瑞》(1955)中的影像

后来导演郭维对他说:“英雄不是天生的,更不是超人,而是生活在千百万人中间的平凡的人。他之所以伟大,不表现在外形上,而表现在思想行为上。”

这些话对张良启发很大,使他认识到董存瑞和所有英雄人物一样,不是天神,不是偶像,而是有着自己的个性、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张良在电影《董存瑞》(1955)中的影像

演员再现英雄形象,要使他人化,使他成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普通人。

这种认识为张良塑造董存瑞的英雄形象增强了信心。

张良努力回忆自己当年心急火燎地要求参军,以及参军后在部队里锻炼成长的经历;细心琢磨董存瑞平凡朴实、刚强火暴的性格,深入体会这位普通战士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不惜献出自己一切的崇高思想和献身精神。

张良在电影《董存瑞》(1955)中的影像

经过一番苦心孤诣的探求,张良终于使自己和角色紧密地融为一体,将董存瑞平凡而崇高的形象活生生地再现于银幕之上。

最后张良所塑造出来的确实是一个平凡而朴实的战士形象,对生活有着热烈的追求,有着火辣辣的倔强的个性。

特别是当董存瑞手托炸药包,高喊着“为了新中国前进!”的时候,如今依旧让许多观众激动得热泪盈眶。

张良在电影《董存瑞》(1955)中的影像

影片完成后,长影厂授予张良先进生产者奖状。1956年,这部影片在全国上映后,引起强烈的反响,也使张良获得许多荣誉。

【因“骄傲”受批判,陌生女孩给他发电报】

正在影片《董存瑞》和饰演董存瑞的张良得到国家与人民的高度评价的时候,他却因“骄傲”和“为别人鸣不平”受到批判和处分,还在报纸上被点了名。

张良和王润身在电影《战上海》(1960)中的影像

在新的环境下,毕竟在没有多少“和人战斗”的经验下,张良还不懂谨言慎行的重要性。

他太年轻了,几乎被这突如其来的外部压力压垮了。人们不禁为他惋惜。

这时,一位叫王静珠的姑娘从北京拍来电报,表示相信他是人民的好演员,鼓励他不要被压倒,要振奋起来继续前进。

张良和王静珠

这份电报当时在抗敌话剧团引起极大的震动,张良的很多同事们非常钦佩这位姑娘的见解,而这位在他处于困境时给予他精神上的支持的姑娘则成了他的终生伴侣。

1958年,张良带着处分到连队当兵。他把这当作磨炼自己革命意志的机会,认真参加各种军事操练,多次受到连队嘉奖。

张良在电影《战上海》(1960)中的影像

在参加一次庞大的多兵种联合军事演习后,他因表现突出,荣立了三等功。部队把他的立功喜报寄给了他的未婚妻。

195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调他在影片《战上海》(1960)中饰演战士小罗,同年年底,他正式调入该厂演员剧团,成为职业电影演员。

《大众电影》1960年第14期封面,电影《战上海》宣传照,张良和王润身

之后,他相继参加拍摄了影片《林海雪原》(1960)、《三八线上》(1960),《碧空雄师》(1961)和《哥俩好》(1962)等影片的拍摄。塑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革命战士和年轻工人的形象。

张良在电影《林海雪原》(1960)中的影像

1961年,张良的处分被撤销。这一年,张良和王静珠在他的宿舍举办了简单的婚礼。

婚后几年,两个儿子张海楠和张海洋相继出生,两人过了一段时间的幸福日子,事业也一直呈现一个上升趋势。

1961年春节,张良与王静珠新婚留念

【30岁当影帝,周总理称赞他像个战士】

在严寄洲(1917-2018)导演的喜剧影片《哥俩好》中,张良二人兼饰陈大虎、陈二虎两个角色。他们是一对李生弟兄,但性格却截然不同。

陈二虎活泼、单纯、追求荣誉,陈大虎稳重、老实,像个腼腆的大姑娘。

张良和王心刚在电影《哥俩好》(1962)中的影像

张良以精湛的演技,将他们塑造得生趣盎然、活灵活现。生动地反映了部队战士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崭新精神面貌。

影片上映后,张良的表演受到当时的观众热烈赞扬。

这部电影充分展现了张良轻喜剧的天赋,而且这种题材放到现在也很大胆,看来当时分管部门的意识形态相对是宽松的。

《大众电影》1962年第8期封面:电影《哥俩好》剧照,张良

当年,作家老舍(1899-1966)亲笔题赠张良小诗一首:气壮坚双虎,男儿斗志昂,都夸哥俩好,应胜汉张良。

有时候的惊喜未必能在历史的尘埃中找到前因后果,但突然这个东西再次放到众人的眼前,不是不可思议而是其中的前卫拿到现在的特定环境也未必放行。

张良在电影《哥俩好》(1962)中的影像

1963年张良被八一电影制片厂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在同年举办的全国第二届电影百花奖评选中,他因在《哥俩好》中的表演,被评为最佳男演员。

周总理在接见张良的时候,也称赞说:“你演得像战士。”

1963年,周恩来总理与张良握手

后来当他在八一厂排演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中饰演排长陈喜,周恩来总理看了后,在后台对他说这次的表演不如《哥俩好》时,他记起了周恩来总理前一次的鼓励,诙谐地回答说:”我不能当干部,还是永远当战士吧!”

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的剧照,张良和田华

总理笑了。但他后来越来越深地体会到,当一名忠诚战士,其实也并不容易。

张良也深知自己的形象有些局限性,但不妨碍他对电影事业的热爱。

张良在电影《哥俩好》(1962)中的影像

【90岁的张良,用光影记录时代的变迁】

20世纪60年代后期,张良蒙受了一系列莫须有的罪名,被开除党籍,降职三级,复员还乡,被迫回原籍监督劳动。

张良、王静珠夫妇一家四口

就在他到一个县木材厂当搬运工的第二年,他的掌骨在劳动中被砸断,加上妻子王静珠病危、孩子尚幼,落入深渊中的张良,生活几乎濒于绝境……多亏好心的县委领导批准他们到他妻子的故乡苏州治病,妻子王静珠才得以康复。

1970年,女儿张海霞出生,成为了张良和王静珠夫妇二人生命中的又一道光。

张良、王静珠夫妇一家五口

一直到1972年,张良才得到平反,这时正逢珠江电影制片厂邀请张良到他们厂去,于是张良带着一家人去往了广州发展。在该厂,他当过演员队的负责人。

1973年,广州军区党委决定调他到军区话剧团工作,有人却传来高层的指示,说张良不能扮演我军战士!

张良在电影《打击侵略者》(1965)中的影像

调令被撤销了,他又在珠江电影制片厂改行为副导演,在参加影片《枫树湾》(1976)和《斗鲨》(1978)的拍摄同时,还做些其他工作,这时全民都在1976年10月6日这天高声欢呼。

从1978年开始,张良与爱人王静珠通力合作,编写了反映苏州评弹艺人和刺绣女士生活的剧本《梅花巾》(1980)。

1984年,张良夫妇在广东省少年犯管教所为创作《少年犯》(1985)进行采访

1980年,张良首次独立担任导演,将该剧本《梅花巾》搬上银幕。之后张良导演的《少年犯》(1985)又获得了第九届百花奖最佳电影奖。

其实他最具人文关怀的作品是《雅马哈鱼档》(1984)——这是中国第一部以个体户为主角的电影,更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经济发展的“活广告”。

张良(前排左五)与《雅马哈鱼档》(1984)演员合影

之后,张良下海办起了公司,一如既往的,王静珠仍然全力支持他。1996年,妇联授予了他们一家”全国美好家庭”的荣誉称号,张良特别开心的说:”这比给我一个’金鸡’还重要”。

张良曾经接受采访时说到:“改革开放改变了我的人生,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张良。改革开放让我完成了从演员到导演的转变,进而让我在导演的事业上有所作为”。

张良全家福

2005年,张良满怀深情地出版传记《情爱不老》,感谢爱人王静珠在背后对他的鼎力支持。

如今,马上90岁的张良却依然身体硬朗,他这一生用光影记录下他们在时代大潮中的沉浮变迁,勾勒出美好的时代。

作者:张良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年:2005-1

首部在全国公开征名的反特电影,因受牵连在银幕消失28年大器晚成的崔嵬弃官从艺,42岁进影坛,48岁成首位百花影帝年轻时的田方高大英俊,于蓝19岁嫁给他,塑造的王文清成经典从《团圆》到《他乡遇故知》直到《英雄儿女》,它经历了什么?90岁的王心刚出道就当男主角,息影后淡泊名利,只愿做个普通老头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