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和作品(季羡林:回忆和怀旧能净化人的灵魂)

内容摘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样的季节,你会不由自主想起很多人、很多事。难怪有人说,清明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国学大师季羡林6岁离家求学,90高龄还回乡扫墓时,扑通一下跪倒在父母坟墓前,不住磕头。回京后,他写下长达2.4万字的《故乡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样的季节,你会不由自主想起很多人、很多事。难怪有人说,清明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国学大师季羡林6岁离家求学,90高龄还回乡扫墓时,扑通一下跪倒在父母坟墓前,不住磕头。回京后,他写下长达2.4万字的《故乡行》,说:“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最后一次来给您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您的身旁!”他也曾说过:“回忆和怀旧能净化人的灵魂。”如今,季羡林先生驾鹤西去已有13个春秋,但他的感情和思想依然在神州大地上发挥着作用。海南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天地一行客》,是大师季羡林一生生活感悟的浓缩,思想荟萃的精华。书中有先生对美好人性的褒奖,有对现实恶行的鞭挞,有对其专业治学的感悟,有对后世人们的警示,还有对未来世界文明文化轮转变迁的预示等等。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是“感动中国”给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他是自民国翩翩走来的风流人物,是世人眼中的学术泰斗。大师已逝,但作品永存,智慧犹在。他笔下的文字,干净通透,寥寥几句,便说透了人生真味。

《天地一行客》是一本讲真话的人生大书。大,指的是大格局与大境界。本书编者老愚在充分阅读、了解季先生作品的基础上,以“箴言录”的形式,完成了8万字的辑录工作,内容涵括中国传统文化、读书与治学、中西文化对比、哲学与美学、人生与世相等,字字意深,展现季羡林与世界的相处之道。在老愚看来,先生虽历经坎坷,却仍不失赤子之心,到晚年,他对人事看得极为透彻,又勇于表达,且善于表达。季羡林先生的一生的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讲“主要就是爬格子”。他一生中写作了上千万的文字。而真诚、恳切、犀利——这三个词或许可以用来概括其行文之风骨。

“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嗨内嗨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我觉得,一个作家最重要的品德是爱祖国,爱人民,爱人类。在这三爱的基础上,那些皇皇巨著才能有益于人,无愧于己。”“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搏斗。在这一场搏斗中,如果没有朋友,则形单影只,鲜有不失败者。如果有了朋友,则众志成城,鲜有不胜利者。”“读书能够让你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读书,是天下第一等好事。”“人生在世,有时的确需要聪明,但更少不了糊涂。”“人间万千光景,苦乐喜忧,跌撞起伏,除了自渡,其他人爱莫能助。”“心里总觉得没事情做,其实事情多得很,只是不逼到时候,不肯下手而已。”“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这些珍珠般的哲思,启迪我们的思考,也有助于我们充分地感受先生的人格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收录了《神奇的丝瓜》《二月兰》《母亲》《幽径悲剧》《清塘荷韵》等多篇入选义务教育教材的文章精彩选段。

季羡林从小离家,与母亲相处时间很短。他的作品中流露着对母亲的怀念和深深的爱。尤其是在母亲过世后,他深感在茫茫宇宙间,仿佛只剩下他和一条老狗。“我一生不知道写过多少篇关于母亲的文章了,我也不知道有多少次在梦中同母亲见面了;但我在梦中看到的只是一个迷离的面影,因为母亲确切的模样我实在记不清了。今天我来到这里,母亲就在我眼前,只隔着一层不厚的黄土,然而却人天悬隔,永世不能见面了,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滴到了眼前的香烛上。”“离别了8年以后,我最爱的母亲突然离开了人世,走了。这对我是一个空前绝后的打击。我从遥远的故都奔丧回家。我真想取掉自己的生命,追陪母亲于地下。我们家住在村外,家中只有母亲一人。现在人去屋空。我每天在村内二大爷家吃过晚饭,在薄暮中拖着沉重的步子,踽踽独行,走回家来。……屋中正中停着母亲的棺材,里屋就是我一个人睡的土炕。此时此刻,万籁俱寂,只有这一条狗,陪伴着我,为母亲守灵。我心如刀割,抱起狗来,亲它的嘴,久久不能放下。人生至死,天道宁论!在茫茫宇宙间,仿佛只剩下我和这一条狗了。”

孤独是生命的常态,季羡林先生从小离家,青年又远走他乡,待老年后,又送别了多位师友、亲人,还有陪伴他多年的爱猫。在书中,不仅仅只是思念,我们还看到了季羡林对陈寅格、汤用彤、胡也频、郑振铎、俞伯平、叶公超等学者的简单介绍。比如陈寅恪,“他决不是一个‘闭门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继承了中国‘士’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他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出,他非常关心政治。他研究隋唐史,表面上似乎是满篇考证,骨子里谈的都是成败兴衰的政治问题。”还有汤用形,“他面容端严慈祥,不苟言笑,却是即之也温,观之也诚,真蔼然仁者也。先生虽留美多年,学贯中西,可是身着灰布长衫,脚踏圆口布鞋,望之似老农老圃,没有半点‘洋气’,没有丝毫教授架子和大师威风。我心中不由自主地油然而生幸福之感,浑身感到一阵温暖。”再如臧克家,“克家天生是诗人,脑中溢满了感情,尤其重视友谊,视朋友逾亲人。好朋友到门,看他那一副手欲舞足欲蹈的样子,真令人心旷神怡。他里表如一,内外通明。你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有半句假话会从他的嘴中流出。”巴金,“老人离开我们,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此事本在意内,因为他因病卧床不起有年矣。但又极出意外,因为,只要他还有一口气活着,一盏明灯就会照亮中国的文坛,鼓励人们前进,鼓励人们向上。”

除了思念母亲、师友,季羡林曾孤身一人在异乡求学,留德12年,他没有一天不思念着故土,思念着祖国母亲。“我真不愿意离开这故国,这故国每一方土地,每一棵草木,都能给我温热的感觉。但我终于要走的,沿了自己在心里画下的一条路走。我只希望,当我从异邦转回来的时候,我能看到一个一切都不变的故国,一切都不变的故乡,使我感觉不到我曾这样长的时间离开过它,正如从一个短短的午梦转来一样。”季羡林知道,原始人是颇为相信文字的神秘力量的,他从来没有这样相信过。但是,他现在宁愿做一个原始人,把自己的悲痛和怀念转变成文字,也许这悲痛就能突然消逝掉,还自己心灵的宁静。

《天地一行客》这本书,读起来并没有晦涩难懂的学问。季羡林先生用一种娓娓道来的口吻,给我们讲述了众多人生道理。如他所说:“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人生之路,年纪越多,我们看得越透彻。或许,最难的不是看清众生相,而是难得糊涂。”愿每个人都达到“纵化大浪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的达观人生。(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