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表情包都长大了,还有什么是时间带不走的
节目收官两天也过了剧透期了,我倒还想写写。
因为这季请的每一个“制作人”,都是乐坛里“现象级”的存在。之前我们也写过毛不易,在超女专题提到了曾轶可……
这次我想提一下汪苏泷,一枚神奇Boy。
节目综艺感都被他承包了,
他却说他不爱讲话?
没想到在节目上的汪苏泷,跟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上期他说,自己并不是一个很爱讲话的人。
但前几期里他还挺会主动cue话题?
他才解释了,那只是不想让大家陷入冷场尴尬,大家不开口他就主动说话。
特别是遇到了梁博这位只有对着音乐火热无比的移动冰山,汪苏泷真的很努力地在缓和两人之间的尴尬……
一起在等待区的时候主动抛话题,只可惜博哥是个冷笑话之王,场面更加尴尬了。
第二次和梁博在等候区,汪苏泷说好了这回不聊天。可最后还是当起了主持人,主动和梁博聊天。
输了两场以后,汪苏泷想的是自己要怎么面对梁博,怎么可以不影响到梁博
上位区的等待房间里,有一匹摇摇马深受欢迎,先后受到热狗、王源和汪苏泷的喜爱。
汪苏泷一个人的时候,还说着热狗跟他要也不会让出摇摇马。
结果热狗哥一进来,汪苏泷主动从马上下来了。
但现场气氛活络了之后,汪苏泷又秒变内向?一个人默默地在座位上看大家。
这算“服务型人格”?
有时候看汪苏泷面无表情一本正经说话还蛮带感的,他说:我很酷,但只是我没那么不爱讲话,我相反觉得,能让大家笑也很酷啊(自己不笑.jpg)。
好吧,还是挺会为别人着想的。
汪苏泷还把自己“人多不自在”的既视感写进了歌里,第三期唱了一首《古怪》,写的就是自己。“人多会不自在、夜晚到来时、心情常不愉快”……押韵小王子get。
还默默暴露了自己的闷骚面,再喜欢也无法公开表达啦,怕矫情。
这莫名的“服务型”意识,不仅照顾到了现场的人,还顾及了屏幕前的观众们。
他说,观众们看节目,并不是为了看他沉默的表现的。
所以他在综艺里会逼自己活跃,会把自己的意愿放低。
曾轶可弹错音符,汪苏泷的反应还挺快,立刻变身活体弹幕:你们想怼的我都帮你们说啦,你自己来弹一个吖。
不过和大家相处多了以后,后面汪苏泷变得自然了一些。梁博也说,汪苏泷私下话变少了,反而更自然、更亲近了。
这种说别人话少还亲近的说法我也是第一次听到,不明就里的人听到还以为怎么了
比起面对人际关系的放低姿态、主动迎合,汪苏泷在音乐上的态度倒是截然相反,超级自信,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我的歌最好”。
汪苏泷认为梁博是节目里最强的人,他就不断挑战梁博。
连输两次还越战越勇了,第三期直接写了一首《不服》向梁博喊话。
可惜第三期因为赛制问题他没法挑战梁博,汪苏泷:我气。
我锁
气归气,歌还是要唱,他更“不服”的,其实是这几年大众对他的各种质疑和否定。
他觉得,自己在音乐上是很有天赋的,但是总被质疑和不认可……
但要改变这种质疑,其实还蛮不容易,毕竟汪苏泷可是承载过大家一片青春回忆的人。
青春时代的回忆
时间回到10年前,少男少女们每天下课回到寝室,第一时间就是打开电脑把QQ挂上,看看喜欢的人头像有没有亮起。
如果对方打开了QQ音乐,Ta正在听的歌就会在头像下方同步显示出来,有人会默默记下歌单,戴上耳机,和对方分享一样的旋律。
QQ音乐就这样承载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轨迹,打开十年前的音乐清单,从周杰伦到汪苏泷、徐良、许嵩,都是许多人青春回忆的重要部分。
有段时间,汪苏泷的音乐不仅在网络上火爆,在线下也很风靡。
有迷妹回忆,“那时教室后面的广场上天天放着《不分手恋爱》”,他的歌词也被许多情窦初开的少年,一笔一划写在小本子上。
都是作业太少了
之前汪苏泷上《吐槽大会》,张绍刚还吐槽说,他每次路过2元店,都能听到汪苏泷的《小星星》,并且会情不自禁地哼起来。
由于主要发歌的平台是网络,汪苏泷也被tag上“网络歌手”,这也是汪苏泷这几年一直想要努力打破的偏见。
要说“网络歌手”,最早还得从2001回溯起。
这年,雪村一首原创歌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红遍网络,算是网络音乐的始祖了;
2002年,大学生唐磊一首《丁香花》自带凄美爱情故事感动万千网友,歌也一下窜红(后来爱情故事被证实是杜撰);
2004年,《别说我的眼泪你无所谓》《两只蝴蝶》等歌走红,小女生香香翻唱的上百首歌也在网上飞入百姓家,2005年杨臣刚的《老鼠爱大米》更是让他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
那时网络歌曲的主要特点是旋律简单、歌词朗朗上口,但也因此被人诟病“低质”、“不专业”,用现在的话说,是low。
直到周杰伦走红的2009年后,许嵩、汪苏泷、徐良出现了,这些有音乐创作能力和天赋的年轻人,开始在网上上传自己的作品,开辟了网络音乐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分贝网和5sing都是年轻人爱去的小圈子网络阵地,他们最初正是在这两个网站上传自己的音乐
当时刚好赶上“周杰伦潮”,类似的中国风和R&B让他们迅速走红,这三人歌曲的点播量一度占据QQ音乐半壁江山,甚至有时超过周杰伦。
虽然大数据证明了他们的人气,但主流乐坛始终不待见这些网络歌手,就像张绍刚吐槽的:“很多人都听过他们的歌,但都不愿承认”。
因为网络歌手素质参差不齐,大家也把他们统一归类到“非主流”标签,和当年的火星文、洗剪吹发型一起一边流行一边被diss。
而其实,真正的“非主流”网络歌手都没逃过“见光死”的命运,只有有创作力的年轻人能在乐坛的大浪淘沙中留下来。
有段时间汪苏泷等人的歌不再屠榜,低调了不少。因为他们签了正规的唱片公司,默默走向主流市场。
汪苏泷短暂签过有孙燕姿李健等人的“美妙音乐”,2014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大象音乐,一直在走传统唱片发流行歌的路线。
要是撇去当年的“网络歌手”回忆,现在听他的专辑其实和传统流行歌手无异,算是成功转型。
不仅能继续圈到新的歌迷,同行和乐评人对他作品的评价也不错。
节目上汪苏泷唱完表达内心矛盾的《对话》后,热狗觉得,他唱这种歌比情歌有态度很多,很酷。
这前情是倔强boy汪苏泷明知道唱情歌可能在比赛上不占优势,还是想唱作品《但是我爱你》。
因为这歌也充满别致的巧思,词里埋有藏头诗,是属于汪苏泷特有的表达方式。
写出这样的歌,他当然会挺自信
近年,汪苏泷还唱了许多影视OST,比如《花千骨》里的《年轮》,《微微一笑很倾城》更是承包了片头片尾和好几首插曲……
对于这些OST,汪苏泷也是养成了习惯,会先看完剧集原著或剧本,了解剧情再写,让歌曲调性和电视剧更相符。
只是相比起这些高传唱度的歌曲,他总是更希望大家能关注他专辑里的歌。
他也不拒绝节目总cue他的回忆杀,他也提到自己可能是大家小时候回忆杀的一部分。
只是他现在已经不写“给小朋友听的歌”了。
当年的小朋友也长大了
你心目中的他们是怎么样的?
不过,《我是唱作人》最后一期,汪苏泷还是被淘汰了。
和他一起被淘汰的还有王源、萨顶顶。这淘汰也比我想象的要直接得多,没什么反转玩法,直接宣布结果,被淘汰者上台发言。
比赛必有输赢,但看下来我感觉这节目也不是一场只有噱头的歌手battle游戏。
参加这节目的每一位制作人,都还蛮“特别”的。
梁博、曾轶可、毛不易、陈意涵,都是选秀舞台的代表,曾轶可的“绵羊音”在当年更是争议巨大,之前我们也在超女专题里提到,高晓松pick她也堪比赌石了。
萨顶顶如今在乐坛也是独具一格的存在,但这也是她转型的结果;至于王源,有流量有人气,可路人也会质疑他这样的小孩到底会不会创作。
而MC hotdog热狗、高进其实和汪苏泷一样,最开始都是在网络上走红的,身上或多或少也带着“网络歌手”的烙印。
这些,也变成了大众眼中对他们的“偏见”——
你琴都弹错,你流量高,你是网络歌手,那你有资格当“唱作人”吗?一周出一首新歌,真的可能?
但节目播出来,真的有一种“新鲜感”。歌手们会把自己的心里话都写进歌里,最近流行的各种新词也一个不落。
王源:姓什么不勉强,当然也不能叫苏大强。
萨顶顶:盘它。你没听错,歌名就是那个《盘》。
音乐上,每个人也都拿出了自己的“大杀器”。
你会发现,曾轶可的世界里,有很多奇思妙想。
王源会的乐器挺多,萨顶顶也是很会作曲的人。
她其实也没有回避过自己的转型和一度“消失”
还有汪苏泷,也没有拿出大家熟悉的《小星星》甜歌类画风,还尝试了不同风格。
他们固然还是有自己的style,但每个人给人的感觉都是新的。
因为节目要求制作人唱“未发表新歌”,自然大家也没有什么成名曲“回忆杀”,歌手还少了和听众拉拢共鸣感的机会。
只是,没有人真的喜欢停滞不前,对不愿意“吃老本”的音乐人来说,他们正需要这种能展示自己“还有很多大招”的空间。
歌手们的作品质量如何倒见仁见智,对更多听众来说,可能需要的还是先拿开“回忆杀”滤镜,撇除以往刻板印象带来的“偏见”,才能好好享受和拥抱新事物。
毕竟非主流时代已成过去式,以前那些写出简单旋律的小年轻人,现在也成为能独当一面的制作人了,而新一代的创作人也在崛起,大家是时候update一下时间线啦。
至于“偏见”这事儿带给艺人的影响有多大呢,汪苏泷是这样说的:
不要那么在意别人,自己才会舒服一点。
“但我很难不去在乎”。
不知道其他被大众以“偏见”看待的艺人,会不会像汪苏泷一样“在乎”别人的看法。
但某程度上,“在乎”也没毛病,完全不在乎别人看法的人,可能不会进步。
从“网络歌曲”概念形成到现在,有无数制作人想破脑袋,只想制造出一首可以红遍大江南北的“神曲”,而汪苏泷早有粉丝基础,只要往当年的方向继续发展即可。他可以靠那几首歌不断走穴,也可以依样继续复制类似风格。
但这就像演员,同一个角色演多了会被定型。靠回忆杀吃一辈子红利最简单容易,要转型才是hard模式。
但选择了hard模式的汪苏泷站到台上说:我最想挑战的对手,是我自己。
我就觉得,一个人如果能任何事情都这么想的话,无论如何都是会有收获的。他后面的作品未必会有比当年更猛烈的“屠榜”姿势,可他也尝试了更多有意思的新事物,不用一直重复旧调调。
人生说短不短说长不长,停滞不前多无趣。
这个道理,放大到演艺圈所有艺人身上也成立。
观众在某些事情上可能会有“偏见”,但艺人在台前幕后到底有没有用心,观众其实都感受得到。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