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神马尔杜克创作万物侧重于为"神" 安排秩序,为 "神界"、"人界" 和 "冥界" 的神安排职责。
《圣经· 创世纪》则侧重于对"物" 的创造。《埃奴玛·埃里什》中马尔杜克神将天空分为三重天: 上天层、中天层和下天层, 分别住着安努、恩利尔和日月星辰各种神灵,后来马尔杜克又委派了300安努那诸神瑏瑤 和300 伊基基诸神瑏也居住于此。天空中神的秩序建立之后,马尔杜克则开始建立大地表层的秩序。史诗中描述到诸神为了感谢马尔杜克,为其在大地表层修造了巴比伦城,并使之成为诸神举行聚会、献祭或者其他活动的场所,之后马尔杜克神又将 人类安置于该区域。在大地表层下面的世界阿普苏,马尔杜克将水神埃阿安排为主神,又分配其他600伊基基诸神跟随埃阿, 维护阿普苏的秩序。最后,剩余300安努那诸神被安排到阿普苏之下的世界,各司其职。至此神界的秩序被建立完毕。
在《圣经·创世纪》中则着重描写上帝造出的世界万物,上帝造出了光、天地、大地、各 种树木和菜蔬、分出了白昼、星辰、鱼、飞鸟、野兽、昆虫、人等等。为何两个民族的创世史诗 中的侧重点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和两个民族的 宗教信仰有关。古巴比伦人是典型的多神崇拜, 他们崇拜的神成千上万。天空中、人世间、冥 府,有着数不清的神灵,人们想安居乐业,先得 解决好神灵的秩序,使之各守其责,人间方才太 平。因此《埃奴玛· 埃里什》的重点是要安排好这些神灵的秩序。犹太人他们崇拜的神只有上帝耶和华, 耶和华之外没有真神。因此,犹太人的创世史诗中,唯一真神耶和华控制着所有一切,他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
神灵创造宇宙万物的手段不同。
《埃奴玛·埃里什》中马尔杜克神是用一种相关的物质去创造另一种物质,而 《圣经·创世纪》中的所有物质则是在上帝耶和华的言语中创造的。如《埃奴玛· 埃里什》中, 马尔杜克神用提尔马特的尸体创造了天和地;用她的唾液去制造云彩和波浪;用她的眼睛去制造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用她的乳房去制造高山;用她的尾巴制造天地之间巨大的纽带;用她的胯部做成天空的支柱等等,这些都是在用一种物质创造另一种物质。
而《创世纪》中,所有的东西都在上帝耶和华的言语之中产生。比如: "神说, 要有光, 就有了光;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 将水分为上下; 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所有物质的产生都是用 "神说" 而形成的,而且在耶和华创造万物之前,都要进 行一段宣言, 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
《埃奴玛· 埃里什》中这种创造万物的方法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来解释,包含了古巴比伦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那么《圣经· 创世纪》 中上帝耶和华创造万物为什么都要通过 "说" 的方式呢? 从宗教学上看, 犹太人信仰的是一神教,犹太人的神是指上帝耶和华,他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他是无所不能和不可替代的神灵,所以人们把现行所有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说成是上帝耶和华的安排,并且以一种最简单容易 "说" 的方式将万物造出,更加突出上帝耶和华的至高无上。并且在 每一事物被创造出来之前都附上一段耶和华的宣言以证明其做法的合理性,从而使他的话语更具有说服力,更具有真理性。
当时犹太人处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与埃及文明夹击之中,经常面临危险,为了在绝境中求得生存,为了将各分散的血缘部落统一联合成共同联盟,于是利用神教逐渐打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宗教形式,使不同部落、不同氏族和不同血缘的人们在神的感召下重新联合。并且领导者把本民族的意志附加在上帝耶和华的意志之上,让领导者的命令富有神灵的色彩,从而达到一种政教合一的效果。
从文学创作方式上看,《圣经》被写成文本之前, 已被世代口口相传。叙述者是真实作者的替身, 是上帝耶和华的传声筒,一般不对传说内容进行解释和评说, 言辞不加任何藻饰, 叙事十分简洁,因此都采用 "神说" 的形式。犹太人这种上帝意志创造世界的神话,还可能受到了古埃及文明的影响,孟斐斯的普塔神是古埃及的三大创世神之一,"普塔用他的心(智慧)构想出宇宙的部分,并且用他的舌 (命令) 使它实现。正是该种 "以意创造"、"以口命令" 神话方式的典型代表。
人类诞生之异同
人类的创造是创世神话中最核心的内容,解决了人从哪里来的问题。在自然科学研究水平十分低下的古代社会,人们只能将这一行为归结为超自然的神力。在 《埃奴玛·埃里什》和 《圣经·创世纪》中都描述了人类创造的过程。两者在创造人类的主体、原型、目的和人类地位上非常相似。
首先,在两个民族心目中,人类的创造者都是至高无上的神灵。史诗 《埃奴玛·埃里什》中人类创造者是马尔杜克神, 《圣经· 创世纪》中则为上帝耶和华。这两位神灵在两个民族的神话体系中都是至高无上的的神, 享受着崇高的地位。
马尔杜克神
其次,两个民族都选择了神来作为人类模样的原型。在 《埃奴玛·埃里什》中,人类的模样来自于马尔杜克的父亲水神埃阿。 《圣经· 创世纪》中,上帝耶和华则是按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第一个人———亚当。神都是以自己为模型去创造人类,这一方面反映了神认为自己的形体是完美的,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则是反映了人类希望自己能像神灵一样拥有完美的体魄以及无穷的力量。再次,神灵创造人类的目的一致。在 《埃奴玛·埃里什》中这样描述到:"我将要制造人类,他们要承受起诸神的负担, 让诸神得以休息。"瑏瑨可见马尔杜克神创造人类是为了让其承受诸神的负担,从而使诸神得到解放和休息, 目的明确。
《圣经·创世纪》中 上帝创造人类的目的是让人类管理各种食物,为神服务。这些相似的想法也许是人类对于自己必须要劳动这一现实所做出的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他们认为自己现在所承受的一切都是神灵的安排,必须无条件承受。
最后,对于人类在宇宙中所处的地位,两个民族都毫无意外地选择将人类地位置于神灵之下。在自然面前,人类是极其渺小的,人类只有依靠神的庇护才能得以生存。这种观念和两个民族所处的较为凶险的自然环境有关。对巴比伦人而言,两河的不定期泛滥和外族的入侵始终是他们所面对的极大隐患。大洪水随时会淹没农田、冲毁家园,巴比伦尼亚地区的土地盐碱化问题也日益严重,不断地蚕食着人类可生存的家园。再加上 "美索不达米亚始终面临着极大的危险,文明而繁荣,但缺乏自然屏障,这吸引了山民和平原居民,他们可以轻易地进行掠夺。 这一切导致了两河流域人们的焦虑与恐惧心理。于是他们把这一切都归结为神灵的操纵,宇宙中的一切无不由神来主宰,神是公平正义的,人类所遭受的一切苦难都是由于人类对神灵的疏忽和亵渎造成的。
"与神相比, 人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下贱的生灵而已。而对于犹太人来说, 他们一直流离失所,多灾多难,但他们的内心却始终坚信有一位拥有无穷力量的救世主将把他们解救出水火之中。因此 《圣经》必须要把耶和华的地位置于人类之上,这样才能使犹太人民始终坚持对上帝耶和华的信仰。
虽然,巴比伦人和犹太人在人类创造方面具有较多的相似性,但在创造人类的细节方面也存在很多差异。首先,创造人类时两位造物主使用了不同的介质。在 《埃奴玛· 埃里什》中, "他们惩罚了他 (金古), 并使他的血流出, 用他的血液做成了人类"。瑐瑢 在巴比伦人的观念中, 人类是由罪神金古的血液制成的。而在 《圣经·创世纪》中这样描述到: "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 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
可见,上帝耶和华造人所用的介质是 "泥土",并且将自己的生气吹在泥人的鼻孔里, 泥人便成了活人。这种造人的方法和中国创世神话中女娲造人细节很是相似。那么为什么 《埃奴玛·埃里什》选择用罪神的血液造人,而 《圣经· 创世纪》选择用泥土和神的 "生气" 造人呢?其实 《埃奴玛·埃里什》中提到: "人是由叛乱的天神的骨血创造出来的 (因此人生来即带有 '原罪'),必须服务于天神, 没有自己的权利和地位。 目的是让人们时刻谨记自己生来就是有罪的,自己身上流淌着的是罪神的血液,定要安于现状,不可做任何违背神和神在人间代表的事
情,这样才能洗刷自身所带罪孽。 "这明显地暴露了统治者要求创作该史诗的目的———神化世俗王权,慑服所有城邦民众对巴比伦王权的绝对服从。 《圣经·创世纪》中上帝耶和华用泥土造人,这与土地在犹太民族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分不开的。对犹太民族而言,无论是发展定居 农业还是进行游牧农业,土地对他们而言都具有 重要作用,没有土地他们就无法进行生活。
我们知道犹太人自古就处于一种迁徙状态,没有固定 的居所,他们非常希望能够拥有一块固定的土地进行生产与生活, 这就是犹太人对土地的情节。上帝在用泥土造人后,对着泥人的鼻孔吹了一口 生气,这样泥人才变成了活人,之所以要这么描 述也许是犹太人认为上帝吹的这口 "生气" 代表着人类的意识和智慧,人类的意识和智慧就是上 帝赐予的,以后人类无论多么有智慧也不会超过上帝,上帝的智慧是无穷的。再者人类身上拥有上帝的 "生气", 只要虔诚的信奉上帝, 便可达到和上帝心意相通,这也许是另一层用意。
此外,两个民族对于人类的生命价值具有不同的理解。《埃奴玛· 埃里什》所描述的主要是神界的故事,关于人类活动的涉及得较少,全文1000多行只有寥寥数行提到人类的信息。内容也只涉及到人类是被神创造出来的,是为神服务的,并且是使用重罪神的血液创造的,之后再没 有任何关于人类的说明了。因此这篇史诗只解决 了人类的起源问题,对于日后人类的进化与发展并未涉及。
而 《圣经· 创世纪》总共50 节, 后面的47节都在描写犹太人先祖们的活动。前3节不仅讲述了上帝造人过程,而且还讲述了上帝 为了人类日后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所做的一切赏赐,这便体现了上帝对人类的关怀。在 《创世纪》中,神已经不再是故事的主人公,而换成了 犹太人的先祖们,虽然通篇神一直存在,但他只 是起到指引人类的作用。上帝耶和华仍然是至高 无上的,但人类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 能够分辨出善恶美丑,有了道德观念。这些都是《埃奴 玛· 埃里什》中没有涉及到的, 也正是《圣经·创世纪》中对生命价值的体现。
创世神的异同
马尔杜克和上帝耶和华分别是两个民族心目中的创世主,是至高无上的真神。这两位创世神在形态上和性格上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他们所呈现出的人物形象也是对当时社会背景的一种反映。
首先在形体上,两位创世神具有各自的鲜明特点。《埃奴玛· 埃里什》这样描述创世神马尔杜克的形象: "他长得比较高, 在各方面都远超诸神,他的胳膊和腿精致的令人难以理解,不可能去想象,也很难去想象,他有四只眼睛和四只耳朵,当他动一动他的嘴唇,火就会从它的嘴里喷出,令人生畏的是他那四倍强的察觉力,眼睛同时能看到每一个方向, 在诸神中他是最高的, 他的外形超群,他的手脚是巨大的,在出生之时就已超越众神。马尔杜克在巴比伦人眼中完全是一个高大威猛、武力超群、天生异赋的英雄形象。而在 《圣经·创世纪》中上帝耶和华则被描述为一个不具形体的精神存在, 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智慧过人的唯一神。同样是至高无上的神灵,为何形象差距如此之大呢?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中去寻找答案。
马尔杜克神
马尔杜克神的地位最初并不像史诗中描述的至高无上,最初马尔杜克神和巴比伦城都名不见经传,马尔杜克神的地位随着巴比伦城的兴起而逐步提高。巴比伦王朝第六王汉穆拉比时期,巴比伦城由一个阿摩利国家的都城逐渐变成了一个统一两河流域地区的庞大帝国的都城,因此马尔杜克神的地位也一跃而上。从 《汉穆拉比法典》开篇首句 "当至高的安努, 众神之王, 和恩利勒, 天地之主,国土命运的主宰,把全人类的统治权授与恩基的长子马尔都克" 中我们可以发现, 在巴比伦第一王朝时期马尔杜克已经开始获得整个人类的统治权利;
"到伊辛第二王朝的时候, 巴比伦城成为名副其实的两河流域的中心,马尔杜克成为诸神之王。"
此时马尔杜克真正成为诸神之主。纵观两河流域历史的发展,可以发现这种地位的变化是建立在武力战争基础之上,马尔杜克神作为巴比伦城的主神必然要被塑造成一个武力超群的武士形象,从而彰显巴比伦城在其他城邦中的实力与地位。而且自古两河流域的国家就具有尚武这一习性,故马尔杜克神的形象刻画完全是对当时政治形势和文化内涵的一种反映。而 《创世纪》之所以要把上帝耶和华塑造成为不具形体的唯一真神形象也是由于犹太人的历史发展需求所致。弱小的犹太人处于多民族文化的边缘地带,时刻面临着被侵吞的危险,所以他们希望创造出一位具有民族特色的超自然神灵,以维护族群的团结和统一。
"摩西 '十诫' 因此早早地提出上帝的 '无形' 和 '唯一神' 这两个极具排他性的特点。上帝的 '无形' 使犹太民族能够降贬其他民族偶像神灵的神力,而 '唯一神' 的特性则可以从根本上否定了其他神灵的在。"这两个形象特征完全是为了迎合犹太人的实际需要而刻画的。 "正是这种排他性, 使希伯来人确立起一神观。"
其次,马尔杜克和耶和华在性格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埃奴玛· 埃里什》只是单纯地描述故事的发展过程,不涉道德观念。史诗主要描 写马尔杜克的行为, 而对其内心情感刻画较少。马尔杜克与提尔马特的战争场面,马尔杜克在打败提尔马特建立神界秩序后,诸神为 了感谢他的救命之恩,为他修建巴比伦城和城内的神庙,还用了50 个荣誉称号赞美他。这些描述体现出了马尔杜克神的骄奢与享乐,与人类统 治者安邦定国后的表现如出一辙。这种形象刻画也同时体现犹太民族的尚武精神—征服与胜利。
而 《创世纪》则体现了上帝耶和华多方面的性格。上帝在创造出来人以后,又赐给人类生存 所必须的物品,体现上帝的仁慈与慷慨。当上帝耶和华知道是蛇引诱夏娃吃了禁果以后,大发雷 霆,便对蛇、夏娃和亚当下了诅咒;当他知道该 隐杀了他的兄弟亚伯之后也对该隐设下了诅咒; 后面还有很多人犯了错误,耶和华都会对其进行 诅咒,这些又体现了耶和华的赏罚分明与嫉恶如仇。
其实作为至高无上的神, 他可以随心所欲, 但是耶和华并无这般行为,而是与人类之间建立 了一种契约关系,人类如果遵守契约,耶和华便 会保护他们,否则将会降罪于人类,这又体现了 耶和华性格中的公正与平等。其实耶和华的性格 中也有自私的成分,比如当亚当、夏娃偷吃了智 慧树上的果子之后,耶和华就决定将他们赶出伊 甸园,原因是害怕他们再去吃生命树上的果子会变得和他一样长生不老;还有当耶和华看到人们 在修建顶端入天的塔时,开始心生畏惧,害怕日 后没有人类做不成的事, 于是便变乱他们的语言,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因此这个塔便得名为 巴别通天塔,这里的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虽然
《圣经·创世纪》中所描述的上帝耶和华是一个既仁慈、慷慨、公正无私,又斤斤计较,自私自利,更比不上 《新约全书》中的上帝耶稣那么无欲无求、仁慈友善、宽宏大量、普度众生,但这也正是耶和华真实的一面,更贴近于人类性格的一面。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