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命由我不由天出处是谁说的(原来,明朝真有一个逆天改命的“哪吒”)

内容摘要这段时间,《哪吒之魔童降世》正在热映。这部电影中最热血的一句台词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你知道“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的出处吗?对,就是出自袁了凡撰写的《了凡四训》。哪吒很励志,但袁了凡的故事比哪吒更励志。曾国藩

这段时间,《哪吒之魔童降世》正在热映。这部电影中最热血的一句台词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

你知道“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的出处吗?对,就是出自袁了凡撰写的《了凡四训》。哪吒很励志,但袁了凡的故事比哪吒更励志。

曾国藩年轻时,就是读了《了凡四训》才奋然振作,终成一代大儒。今天我就来讲讲逆天改命的袁了凡。

1

袁了凡本不叫袁了凡,而是叫袁黄,号学海。

明朝万历年间,他出生于浙江嘉善。很小的时候,袁黄的父亲就病逝了。母亲对他说:“你放弃科考吧,去学医,学医能赚钱,还能救济别人。”

袁黄说:“可是我很想读书!”

母亲说:“学医是你父亲的遗愿。”

袁黄只好从命:“那好吧!”

17岁那年,袁黄在慈云寺摆摊卖草药。一位老者走过来,躬身说:“你不应该学医,你是仕途中人。现在改行读书,明年可以中秀才。”

袁黄不信:“您是谁啊?”

老者说:“我姓孔,乃《邵子神数》传人。”袁黄腾地一下从地上蹦了起来。邵子,那可是宋朝第一神算子。

袁黄把孔先生带回家,把他给自己算命的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半信半疑,对孔先生说:“那你算算袁黄小时候的事情。”孔先生掐指一算,竟算得分毫不差。

后来,母亲将袁黄送进了学馆。第二年袁黄一赶考,果然中了秀才:“在县上考试的排名是第十四名,在市上考试的排名是第七十一名。”

2

孔先生曾对袁黄说:“你××年可以考第十九名,××年可以禀生补缺,××年可以提拔当贡生。当贡生后会去四川某县当县令,三年半后你会回到家乡。在53岁这年八月初十丑时,你将寿终正寝,终身无子嗣。”

对于自己短命无子的命数,袁黄很不喜欢,所以拒绝相信。但他还是把这个命数,一一记了下来。

令人称奇的是,袁黄以后每次参加考试的结果,竟然都与孔先生所算丝毫不差。但独独有一桩事似乎有些不准。

孔先生算命时说:“你补缺禀生后,每月去领俸米时记个数,领到91石5斗时,

你就会升级,成为贡生。”

可当袁黄领到70多石的时候,一位姓屠的提学看袁黄品学兼优,便决定提拔他当贡生。袁黄暗喜:“孔先生算得也不全准。”

谁知道,姓屠的提学不久就离开了,代理提学不同意提拔袁黄,于是搁置了决定。再后来,一位姓殷的先生来当了提学,殷提学读完袁黄的文章后,觉得“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于是立马将袁黄从秀才提拔为贡生。

而提拔之时,袁黄刚好领俸91石5斗。

这一下,袁黄彻底相信了:“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贫富贵贱,都是安排好了的,不能强求。命里没有的,怎么努力都得不到;命里有的,不用努力,自然就会有。”

3

袁黄从此唉声叹气,心如死灰。

当贡生后,他按规定到北京国子监读书。在北京一年,他整天静坐,也不读书了,觉得努力也没有用。

一年后,他转回南京国子监读书。未进国子监前,他到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与禅师对座一室,三日不眠。禅师暗暗称奇:如此定力,真是了得。

于是禅师就问袁黄:“凡夫不能成为圣人,是因为心中多妄念,你三日没有妄念,是什么原因?”

袁黄叹了一口气,说:“我一生吉凶祸福,都被孔先生算定了,命由天定,还有什么好想呢?”

禅师听后淡淡笑道:“我还以为你是一位豪杰,原来也只是一个凡夫。”

袁黄便问:“此话怎讲?”

禅师一挥袍袖,朗声说道:“凡夫因为不能无心,所以被阴阳气数所束缚。一个人如果诚心竭力、为善不倦,数就拘不得他的命。但是反过来,一个人如果肆无忌惮、怙恶不悛,数也保不住他的命。你二十年来被孔公算定,一毫都不曾转变,岂不就是凡夫吗?”

袁黄问:“您是说定数也可以逃脱吗?”

禅师说:“命由己立,福自己求,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袁黄跪求:“请师傅教我摆脱命数之法。”

禅师拿了一本《功过格》递给他:“每晚将一天的存心行事,反省检点,按格记功过。每至月底,总结一次,将功抵过,多余的就可作为善行了。”

4

拜别禅师,袁黄回到家里,跪在佛前忏悔,并做了一道疏文,立誓先行三千善事,求登科第。

那一天,袁黄将自己的号改为“了凡”。“将凡夫之见,一扫而光,是为了凡。”从此以后,他每天都活得小心谨慎,“碰到讨厌我、毁谤我的,我也安然接受。”

一年后,袁了凡到礼部参加科考。孔先生算的命,袁了凡应考第三名,“结果没想到,我竟然考了第一名。”

接下来,孔先生算的命又失灵了,孔先生没算到袁了凡会考中举人,哪知秋天乡试,他竟然中了举人。“云谷禅师说:命运是可以改造的。这话我更加相信了。”

十年后,袁了凡完成了三千善事。他又做了一道疏文,立誓再行三千善事,希望能得子嗣。

仅仅过了一年,袁了凡便梦想成真,夫人顺利产下一子,起名天启。袁了凡做善事从此更加用心,每天至少“日行一善”。

仅仅两年,三千善事又已完成。他再次做了疏文,立誓行善一万件,希望能遂进士之愿。

三年之后,袁了凡竟然真的中了进士,很快,吏部就补他去做了宝坻县县令。一上任,袁了凡便备了一个小册子:“我将这本小册子取名为‘治心篇’。害怕自己做官心起邪念,因此要治心。”

每天早晨起来,坐堂审案时,袁了凡便将《治心篇》交给看门的人,将其所行善事恶事,不管大小,一一记录。到了晚上,他再翻阅记录,闭门治心。

5

袁了凡虽然坚持日行一善,但夫人却整天愁眉苦脸:“你许诺做一万件善事,可衙门里没什么善事可做,什么时候才做得完啊?”

那天晚上,袁了凡做了一个梦。梦里遇到一位天神,他对天神说:“我很惭愧,一万件善事很难完成。”

天神说:“现在宝坻百姓过得很艰苦,你只要给他们减粮减税,便足以抵一万件善事了。”

第二天,袁了凡便立即去考察实情。宝坻县的田,每亩要收银两分三厘七毫。袁了凡了解百姓赋税后,觉得应下调至一分四厘六毫。于是上书朝廷,恳请减免赋税以充养民力。

朝廷同意其请求,并取缔了各种额外摊派。全县百姓为此雀跃欢呼,鼓掌相庆。此举,在明代历史上被称为“减粮善政”。

当时宝坻常闹水灾,袁了凡便兴修水利,将三汊河疏通,筑堤坝抵挡水患侵袭。他还亲自带领百姓沿海岸堤坝种植柳树,将连绵不断的海堤变成了一道绿色屏障。

400年前的宝坻,多是一文不值的盐碱地。地里只适合生长水稗草和芦苇。但袁了凡竟然异想天开:改造盐碱地种水稻。挖沟通河,调埂作田,引入良种……三年实践,他竟然真的种出了黄澄澄的稻子。

随后,袁了凡又带领百姓进行了一系列农业试验,并编写了天津地区第一部农业专著《宝坻劝农书》。“自从来了袁知县,宝坻生活变了天。”宝坻百姓,逢人就夸袁了凡。

1588年,是袁了凡53岁之年。孔先生算命——他会死于此年八月初十。

八月初十这天终于来了,八月初十这天又终于走了。“我无病无痛,竟然一点事都没有。”

6

1592年,了凡又被提升为兵部主事。当时日本正侵占朝鲜,朝鲜请求大明出兵支援。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举荐袁了凡为军中参赞,协同提督李如松领兵东征,击溃倭寇。

李如松对倭寇谎称出使朝鲜是来封贡的,倭寇信以为真,李如松乘其不备,不宣而战,于平壤大败倭寇。

平壤之役,李如松割敌首级报功,袁了凡坚决反对,两人发生争吵,李如松一怒之下,独自引兵东去。

倭寇贼心不死,多次反攻,均被袁了凡击溃。而李如松打了胜仗后,骄傲轻敌,被日寇击败。李如松想推卸责任,遂以十项罪名弹劾袁了凡。

朝廷不明真相,让袁了凡停职返乡。尽心尽职,却遭如此“待遇”,袁了凡嘴上不说,心里还是觉得很冤屈。

可没想到朝鲜王竟奏报朝廷,说明了原委。袁了凡因祸得福,被追授为“尚宝司少卿”。此时,袁了凡年事已高,于是他决定回家乡养老。

颐养天年中,他觉得自己一生甚是传奇,便决定将抗争宿命的经历写下来,训诫后人。于是袁了凡撰写了四篇文章:《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他将四篇文章命名为“戒子文”。后因广为流传,大家将其称为《了凡四训》。

7

130年后,一名叫曾国藩的青年,读罢《了凡四训》后,豁然惊醒。

遂将自己的号改为“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曾国藩奋然振作、精勤砥砺,终成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还模仿《了凡四训》写了一部家书,即名动四海的《曾国藩家书》,两者被后世尊为“一书一训”,影响了很多很多中国人。

“世人只知穴在山,不知穴在心田间;

好山好穴世间有,不是其人寻不见。

我看富贵人家坟,往往葬时皆贫贱;

待到富贵力可求,人事尽时天理变。”

袁了凡这样告诫子孙:决定一个人富贵贫贱的主要因素,不是风水、不是星宿、不是命数,而是一个人的“心田”,即你的思想、你的品德、你的行为。

生命是一段程序,你怎么编写,它就怎么运行。

正如《哪吒之魔童降世》所说:“没有人能定义你是谁,除了你自己。”

“如果你问我,人能否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也不晓得,但是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