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最大的贡献并不是终结胡人统治,而是南北一统,重续汉人的文化主导权。
至于胡人的统治,在更早的北魏末期其实已经名存实亡。
杨坚出身于北周的关陇贵族,而关陇贵族的核心就是北魏设在边疆六镇的军官们,他们起家的根源是镇压六镇大起义,结合关陇地区的豪门世家构成了北周的核心力量。
和北周敌对的北齐政权的主体就是六镇起义军,首脑人物高欢结合山东士族组成北齐的统治核心。
最初的北齐实力比北周强的太多,北周的创始人宇文泰和北齐的创始人高欢进行了五次比较大的战役,屡次和北齐的作战消耗了北周大量胡人士兵。
为了生存,北周的创始人宇文泰创建府兵制,扩充更多的汉人加入府兵。首先在文化上,宇文泰要求所有他手下的那些掌权的,尤其是将官,是鲜卑人的都恢复鲜卑姓,是汉人也要给自己起个鲜卑的姓氏。
比如后来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他们家,当时就起了个叫普六茹的鲜卑姓。
这样一来,对于鲜卑人来讲当然很满意了。而对于汉人来讲呢,他们的安全感就出来了,因为再也不能对我们区别对待了,所以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此外,宇文泰还搞出了一个叫八柱国的制度,就是把全国的兵将分给八个柱国大将军带领。
表面上看,这是模仿鲜卑当年的八部落制,但实际上,统领军队的是六大柱国,宇文泰本人及宗室元欣是不亲自带兵的。这样实际带兵的六柱国,又相当于《周礼》中天子六军之数。
从鲜卑人的角度来解读,这是恢复我们鲜卑人的祖制。而汉人心里想的是,这是“复周礼”啊,我们儒家文化的最高理想之一。
两边的人都觉得宇文泰跟我们是一伙的。
这还没完,这个制度还在柱国大将军下面再设置大将军,大将军下面再设置开府,一共有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由此形成了府兵制。
府兵制度的实施将鲜卑军人和汉人士兵整合在里面,形成了新的军事贵族。这些军事贵族必须服从统一的指挥,同时他们需要在战场上不断取得胜利来保持自己的地位。
这种制度设计大大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可能你会问,这些军事贵族会不会拥兵自重,形成军阀呢?
宇文泰当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又搞出了一种新的兵役制度:府兵制下的将领和士兵只有在出征作战时才会集中在一起。
一旦战争结束,他们就要“兵归于府,将归于朝”,也就是士兵返回所属的开府,将领回到朝廷报到。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将领们拥兵自重、成为军阀。
府兵系统是北周乃至后来的隋朝能够一统天下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军事基础。
当府兵系统把普通农民也动员起来以后,国家权力也就由此深入了基层,将各种力量有效动员起来。
在这个系统里,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结成一个紧密的胡汉同盟。
于是隋唐历史中,举足轻重、影响帝国命运的政治集团,关陇集团从此出现在了历史之中。
在这里面,不得不提一个人,就是宇文泰封的柱国大将军之一,独孤信。
他被网友们戏称为“天下第一老丈人”。
他的大女儿嫁给了宇文泰的儿子,后来成为北周的皇后;他的小女儿嫁给了大将军杨忠的儿子,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这就是著名的孤独皇后。
独孤信还有一个四女儿,嫁给了另一位柱国大将军李虎的儿子,叫李昞,生了个儿子叫李渊,这就是就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后来也追封自己的母亲为皇后。
你看,放眼整个中国历史,这也是独此一家的例子,就是一个人的三个女儿,嫁给了前后三个朝代的皇帝,成为皇后。
从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北周上到国家的高层,下到民间老百姓,从文化、政治到军事,汉人和胡人开始真正走向融合。
胡汉大融合形成的惯性倒逼北周的胡人贵族在汉化完成后,反而瞧不起自己的胡人身份,因此可着劲的给自己编造汉人的传承秩序。各种攀附汉人名门望族。
比如分裂突厥的长孙晟,给杨坚的上奏中是这样的
臣闻丧乱之极,必致升平,是故上天启其机,圣人成其务。伏惟皇帝陛下当百王之末,膺千载之期,诸夏虽安,我场尚梗,兴师致讨,未是其时,弃于度外,又复侵扰。故宜密运筹策,渐以攘之,计失则百姓不宁,计得则万代之福。吉凶所系,伏愿详思。臣于周末,泰充外使,匈奴倚伏,实所具知。
“诸夏虽安,我场尚梗”,又拿汉朝时的游牧部落匈奴指代当时威胁隋朝北方边境的突厥,都可以看出明显长孙晟是完完全全把自己当做汉人。
北周实际上已经变成汉化的政权。
而北齐政权虽然是高氏家族的汉人政权,恰恰是因为六镇起义军的存在导致北齐没办法深入改革。
北齐内部继续存在胡汉对立的情绪,相比于北周更像一个胡人政权。北周消灭北齐已经算是终结胡人的统治。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