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是谁 匡衡,结局令人唏嘘

内容摘要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提到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故事中的匡衡家境贫寒,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读书,偷偷在墙壁上凿洞,匡衡的举止一直被大家视为典范。不过,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匡衡后来却成了大贪官。我们一起走进凿壁偷光的匡衡的故事。幼年贫困好学匡衡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提到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

故事中的匡衡家境贫寒,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读书,偷偷在墙壁上凿洞,匡衡的举止一直被大家视为典范。

不过,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匡衡后来却成了大贪官。

我们一起走进凿壁偷光的匡衡的故事。

幼年贫困好学

匡衡是东海郡承县人,家中世代务农,父亲又外出当兵了,只有母亲和他相依为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匡衡从小就非常懂事。匡衡为了减轻母亲的压力,就去给人家放猪了。

虽说匡衡出身差,但他勤奋好学。在邻里的帮助下,他认识了很多字,也爱上了读书。不过,因为家境贫寒,匡衡只能借书读。每次没书看的时候,他就会去临摹和背诵碑文。

一次偶然机会,他认识了文英。文英的父亲文不识是当地藏书最多的人,文不识对聪明好学的匡衡很欣赏,不仅教给他知识,还借了许多书给他。但匡衡白天太忙没有时间,为了省钱,晚上他也很少点油灯,这让匡衡很苦恼。不过有一天,他发现墙上有个洞,而邻居家的光正好能通过小洞照进来,于是他便偷偷的把这个洞凿大了,借着洞里照过来的光看书。

走上仕途之路

后来,匡衡又拜当地大儒为师,在他的悉心教导下,逐渐对《诗经》有了十分独特透彻的理解,并因此而大有名气。当时在儒生群体中流传着一句话,叫做“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意思是匡衡对《诗经》的解读很透彻,听他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

因为匡衡对《诗经》理解实在过于透彻,名气实在太大,所以得到了经学家们一直推崇,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府梁丘贺等一再向朝廷推荐匡衡,而时为太子的刘奭(汉元帝)也对他深有好感。所以,等到刘奭即位称帝后,便即刻任用匡衡为郎中,不久又迁为博士、给事中。

汉元帝因为喜爱研究《诗经》,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解《诗经》,并跟他探讨其中的要义,对他的才学十分赞赏。而匡衡每次上书言事时,都会借助儒家经典进行阐释,内容合乎法义,由此更加被元帝信任、赏识。匡衡因为得到皇帝的器重,在数年时间里不断升官,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光禄勋、御史大夫等职,最终在建昭三年(前36年)官至丞相,封乐安侯。

不久后,他被封为了丞相,事业达到了真正的顶峰。

贪污后贬为庶人

不过,自从匡衡当了丞相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他先是放任宦官石显为非作歹,然后在新帝继位后,又弹劾了石显以表忠心。

他这一行为,遭到了王尊等大臣的举报。不过,新帝碍于匡衡之前的贡献,并没惩罚他。

其次,当年匡衡被奉为乐安侯时,土地丈量的官员因测量失误,多圈了许多地给匡衡。匡衡知道这事后,直接将错就错,一直非法占有着这些土地。另外,匡衡的儿子也逞着父亲的凶,酒后杀人。

匡衡的一桩桩罪证,被大臣们直接翻了个底朝天,失去新帝信任和宠爱的他最终被没收了封地,贬为了庶人,回到家乡后孤独终老。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