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他凭什么是秦国统一的真正奠基人,原因让人佩服不已

内容摘要说起秦朝,大家不可避免的就会想到那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以至于掩盖了秦国其他君王的风采。但秦朝能统一,绝对不仅仅是嬴政一个人努力的结果,就像贾谊的《过秦论》所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说起秦朝,大家不可避免的就会想到那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以至于掩盖了秦国其他君王的风采。

但秦朝能统一,绝对不仅仅是嬴政一个人努力的结果,就像贾谊的《过秦论》所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而这“六世”所指的正是秦朝一统天下之前的六位秦国国君: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驷、秦武烈王嬴荡、秦昭襄王嬴驷、秦孝文王嬴柱和秦庄襄王嬴异人。

但唯有秦孝公嬴渠梁才是真正使得秦国从最弱小的国家(秦朝当时是战国初期七雄中最弱的国家)变成最强大的国家,是一个秦国统一的真正奠基人。

秦孝公

那么为什么秦孝公,他才是是秦朝统一的真正奠基人呢?其原因让人佩服不已

一、年轻有为、求贤若渴

秦国经历了几代君位动荡后,国力大为削弱。战国初期,秦国已经变成了战国七雄中最弱的诸侯国了。当时最强的魏国趁秦国政局不稳之机夺取了河西地区。

秦孝公之父秦献公继位后,数次东征,想要收复河西失地,可惜到死那天都未能完成心愿。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处于西边,地处偏僻,文化水平战国最低,就连孔子周游列国时,唯独没去秦国,可想而知秦国当时到底有多落后。

秦孝公继位时年仅21岁,他深知秦国地理位置偏僻、远离文明中心、国弱民穷。上台不久,他就颁布了著名,著名的“求贤令”,以招揽各国的人才。

当时招贤令是这么写的:宾客和群臣中有谁能献出高明的计策,无论高低贵贱,只要使秦国强盛起来,我就给让他做高官,分封给他土地。

秦孝公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远见,知道人才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最关键的一步,可谓是年轻有为,求贤若渴。这同时也为商鞅入秦埋下了伏笔。

二、重用商鞅,实行变法

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变了法,提高了综合国力,如楚国吴起变法 、魏国李悝变法 、韩国申不害变法、齐国邹忌变法。

不过战国时期这些国家变法大多都不彻底,但唯独秦孝公重用商鞅实现变法,从君主到老百姓,进行了全国性的变法。

改革必然要触及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方方面面的反对。

秦孝公没有采取强制压迫的办法,而是把大臣们召集在一起辩论,以理服人。既让主张改革的商鞅说话,也让反对改革的甘龙、杜挚说话,各自把自己要说的东西都讲出来,看看谁更有道理。

甘龙

直至商鞅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使反对派哑口无言,才称之为“善”,才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这说明,秦孝公是民主的,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也是善于统一思想的。

既用商鞅,孝公对其信任始终如一。

在变法前商鞅曾要求秦孝公答应他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国君对变法主政大臣必须深信不疑,不受挑拨离间。否则,权臣死而法令溃。

秦孝公欣然答应,并说:“三百年来,变法功臣皆死于非命,此乃国君之罪也。你我君臣相知,终我一世,绝不负君!”

孝公言行一致。在商鞅改革之初,“百姓苦之”;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王者”,秦孝公始终没有动摇对商鞅的信任,甚至孝公在病重时,还打算把君位让给商鞅。

商鞅第一次变法的内容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严惩私斗、改法为律,制定秦律和推行小家庭制。

经过第一次变法后,秦国的国力开始强大。公元前358年,秦国在西山击败韩国。公元前357年,楚国与秦国联姻。就连魏国也开始与秦国建立外交关系。

秦孝公的最可贵之处还在于以实际行动支持商鞅的改革。真正做到了“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地步!

新法实施以后,遭到了一些旧贵族的强烈反对,这些旧贵族暗暗串通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挑动太子驷犯法,企图打开一个缺口,破坏整个变法事业。

公子虔

商鞅毫不动摇,对秦孝公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秦孝公完全同意。考虑到太子是国君的继承者,不能用刑,便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一个割了鼻子,一个脸上刺了字。

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公开反对新法了。

平定太子事件后,秦孝公拜商鞅为大良造,开始第二次变法。主要内容为: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加收口赋、统一度量衡。

新法推行了十年后,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三、收复河西,迁都咸阳

收复河西失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是秦献公、秦孝公两代国君的愿望。

变法成功后,秦国实力大增,秦孝公趁魏军主力出击之机,派军队偷袭魏国,大败魏军,并占领少梁。同年,秦孝公命公孙壮率军攻打韩国,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

公元前353年,秦孝公趁魏国国内空虚之机,于前352年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率兵长驱直入,包围魏国并占领魏国旧都安邑。

第二年,商秦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决定趁魏国实力尚未恢复之机,大举攻魏。

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再次攻魏,在岸门击败魏军,俘其主将魏错。同年,秦国联合大荔戎包围了魏国的郃阳。

终于在秦孝公的努力下,河西之地重回故土,也算是了结了秦献公、秦孝公父子俩的心愿。终于打败了魏国,使得战国霸主移位成了秦国。

之后,秦孝公将国都迁到咸阳。为什么要去咸阳呢?

咸阳扼渭水之渡,地势平坦,北有九峻山,易守难攻,不仅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而且周边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可以说是充分具备了作为都城的有利条件。

之后秦朝再无迁都,依靠咸阳逐渐成就了自己的霸业。

可以说,如果没有秦孝公的真心求贤,就没有商鞅入秦,如果不是秦孝公力挺变法,秦国就不会从一个最弱小的、未开化的国家,摇身一变,成为了战国最强的国家。

这就是为什么秦孝公是秦朝统一的奠基人的原因了。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