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姓李,名耳,也有说法叫做老聃(dān),生卒年不详,推测其大约生活年代为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老子与孔子同时代,而又年长于孔子,曾经教导过孔子。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和道教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世人尊称老子为老圣、大圣。
老子出生于苦县(古地名)。苦县,春秋时期原是陈国领地,后来陈国被楚国灭亡,苦县变为楚国领地,老子可以算作春秋时期楚国人。主流说法认为现今的苦县在河南省东部的鹿邑(yì)县境内,另一说法认为在安徽省境内,两种说法的地点相距较近。2011年,河南省鹿邑县被正式命名为“中国老子文化之乡”。
老子留传下《道德经》,《道德经》对我国民众和世界民众的思想影响非常巨大。老子离世后,过了若干年,道教兴起,由于道教起源是道家学派,老子又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所以老子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按照道教说法,太上老君,简称老君,也叫做道德天尊,是居于三清胜境的尊神之一。道教建筑供奉三清: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分别对应三位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老子是天下之人,老君为天上之神,光环笼罩他的生前身后。民间盛传一句话:老君天上第一,老子天下第一。
老子故里,河南鹿邑。相传(神话传说),老子修道成仙,在河南鹿邑境内一处地点飞升成神。在这个成神地点,汉代开始建造老君台,老君台盛于唐代,又历经千百年时光,直至今日还有老君台。因为民众认为老君台是老子修道成仙之地,所以又称老君台为升仙台、拜仙台。
说了这么多介绍老子的信息,有的读者会觉得玄乎,还有的读者可能会问:讲了这么多的人物介绍和景点宣传,能不能讲点有用的?
没问题,我前面讲了好几段信息,是为了讲一下真实发生的故事:
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四),侵华日军第4骑兵旅团藤田所部,从安徽省向西进犯,攻入河南鹿邑。6月1日上午9点多钟,这股日军气势汹汹开到鹿邑县城的城墙之外,他们看到周边有两处较大的建筑,左侧是县城城墙上的角楼建筑,右侧是一座台子建筑。这股日军误以为它们都是国民政府的抗战建筑工事,日军指挥官命令架起迫击炮(pǎi jī pào),下令炮击这两处目标建筑。
日军炮手梅川太郎(人名)受命发炮,第一炮击中左侧的角楼建筑,一炮之后,角楼被炸得粉碎。随后,梅川太郎又用迫击炮瞄准右侧台子建筑,一炮打出——炮弹打入了台子、什么声响也没有。梅川太郎接连发炮,炮弹都击中、打入台子建筑,却没有任何一发炮弹爆炸!一连打了12发炮弹,都是变成了哑弹、什么动静也没有。这股日军人人感觉奇怪不已,指挥官更是气急败坏,日军指挥官亲自开炮,打出了第13发炮弹,他们都等着听爆炸声,结果真是打脸——共打了13发炮弹,无一爆炸!
见此情景,日军个个惊得目瞪口呆,并停止了炮击。
当时,日军的同类炮弹攻打鹿邑县城,都很有爆炸威力。只有这座台子,被13发炮弹击中,却是啥事儿也没有。
之后,这股日军得知:这座台子,就是道教鼻祖太上老君的老君台。
同样尊奉道教的这股日军,当即,人人胆战心惊、魂不附体,慌忙集体跪倒在老君台大殿之前,不约而同地向老君台磕头(kē tóu)谢罪……
两年后,逃避战乱的百姓陆续回到鹿邑县城,老君台的道士也回到老君台。当地民众和老君台道士一起,找到了12发没有爆炸的炮弹。原来,这12发炮弹都打入老君台之内,分别打中、打入了老君台的墙壁、树木、房屋大梁、老君像前神龛(shén kān;供奉神佛塑像的阁子),其中还有一发炮弹卡在了老君台里面的树杈(chà)上。几十年后,到了2003年9月5日,由于对老君台维修施工,工作人员意外地在老君台的土里发现了一发已经生锈的炮弹,经过层层请示并经过有关技术人员鉴定,这发炮弹是日军炮击老君台的炮弹之一。这样,总共13发炮弹都找到了。
不可思议的是,2003年发现的这发炮弹,在土里藏了六十多年。由于这发炮弹被腐蚀严重、不便保存,便移交给当地武装部门引爆了。谁也没有想到,转移到安全引爆地点的这发炮弹竟然被引爆成功,爆炸威力依然强劲——这明明是一发好用、能爆炸的炮弹!
1983年,那个日军炮手梅川太郎,此时已是老年人。他来到中国,特意向有关部门提出要到老子故里、河南鹿邑“观光旅游”。被许可后,梅川太郎来到鹿邑老君台,他怀着一颗忏悔(chàn huǐ)的心,蹒跚(pán shān;腿脚不灵便)着爬上了老君台33级台阶,在老君像前面拜了又拜。他说:“我就是当年炮击老君台的那个炮手,我们的炮弹应该是打得很准的,打在老君台上的炮弹为什么不响,这不管是偶然的因素还是太上老君显灵护佑的结果,更说明我们发动的那场战争是非正义的,是赤裸裸的侵略!”他还说:“我今天之所以虔诚地跪拜中国的老祖先,是请求中国的老祖先原谅,请求中国人民原谅,向中国老祖先和人民忏悔请罪!”
1997年9月19日,梅川太郎最后一次来到鹿邑。他把从日本运来的白色碑柱恭恭敬敬地立在老君台前,并在老君像前长跪不起、虔诚谢罪,衷心祈祷中日永无战争、全世界人民永久和平。
梅川太郎等人立的“谢罪碑”,碑体的四面,分别用简体中文、繁体中文、日文、英文四种文字书写“我们祝愿世界人类的和平”。
(有一种说法,梅川太郎立碑谢罪、返回日本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虽然包括梅川太郎在内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但鹿邑县人民还是以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把梅川太郎立的“谢罪碑”名称改为“和平碑”,表明了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热爱和向往。
故事讲完了,上述一连串故事,都是真实的。听完故事,我感觉读者朋友们都会有些感慨、感动吧!
老子的战争观,在《道德经·第八十一章》结尾这样讲:苍天之道、自然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它们;圣人之道,在于做什么事情都不与人争夺、争斗(原文: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我想,若是用在老君台被日军13发炮弹炮击事件上,也许老子在天有灵,他不与日军争斗,套用现代一句话,可以对日军说是“我就静静地看着你开炮,从来都不会打断你”;我又想,也许老子根本不想理睬这股日军;我继续想,也许老子连不想理睬这股日军的想法也没有,老子已然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
老子的事迹、行踪,缥缈莫测、神龙见首不见尾。根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做过东周时期周王朝的国家档案馆、藏书馆的馆长。东周时期,大体分为(不完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东周时期,诸侯混战、战乱频仍、九州辐裂。老子长期住在周王朝都城,他见到周王室衰微,于是他离开周王朝都城,西行出关。
老子出关:
一天,日出东方、紫气东来。
老子骑着青牛,气定神闲、不疾不徐,来到函谷关之前,准备出关云游隐居。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人名),他见到老子,对老子说:“您将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部书吧!”
老子应允,写了一本五千多字的讲明道德本意的书,随后骑着青牛、飘然西去,没有人知道他后来的行踪……
司马迁写《史记》时,还讲: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人说他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老子能够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
司马迁这样写,他也不知道老子究竟活了多少岁。但不管是司马迁的说法,还是其他人的一些说法,所有的说法都指明:老子很长寿。(但是,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二百多岁两说,是夸张了。)
老子留传下的讲明道德本意的书,就是《道德经》。《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此书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为两部分:上篇《道经》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下篇《德经》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不过,根据上个世纪(20世纪)70年代考古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代帛书《老子》(帛,bó;帛书,是我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帛书《老子》,是写在这种丝织物上的书),分为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一些古本《老子》也称《德道经》。中文版《老子》有两种大版本《道德经》《德道经》,又细分为若干小版本,不同版本的字、词、句子是有不少差别的,是由于留传时出现的各种原因造成的版本不统一。所以,我在下文列举的《老子》(主要用通行书名《道德经》)原文,只是我个人比较认同的版本,另有一些版本是与之不同的。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历来被很多名家贤达赞赏不已,有些书法家还专门抄写《道德经》并留传下来。还有一些高人(比如毛主席、章太炎、郭沫若),他们认同《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国际上,有相关机构统计,《道德经》是《圣经》之外的被翻译成别国文字版本、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道德经》被翻译成很多种不同文字版本,有的同一种文字的《道德经》,又分为很多版本。以德文版《道德经》为例,目前,德文版《道德经》至少有八十多个版本(有的说法为一百多个版本)。《道德经》在德国很普及,几乎每个德国家庭都有一本或多本德文版《道德经》。这个现象比较有趣,德国既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社会主义思想),也产生了希特勒政治主张(纳粹主义思想),德国人还很尊重来自中国古代的老子哲学思想。
我觉得一些德国名人对老子、《道德经》的评价,也较有说服力。
德国哲学家尼采: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jí)桶,唾(tuò)手可得。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曾经的德国总理施罗德: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接下啦,我介绍《道德经》的内容。我认为,《道德经》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自然宇宙、治国用兵、人生哲学。
先用《道德经》分析上文讲的老君台被日军13发炮弹击中、却安然无事的一连串故事。我先以老子的用兵思想来分析:
用兵的人曾经讲过:“我不敢主动进攻,只愿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寸,只愿后退一尺。”于是,敌人打进来,他们想摆开阵势、却没有阵势可以摆,他们想举起胳膊、却没有胳膊可以举;他们持有兵器、却没有兵器可以持有;他们想要进攻、却找不到敌人进攻。(《道德经·第六十九章》原文: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
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还可以解释成:我们摆出阵势却像没有阵势,我们举起胳膊却像没有胳膊,我们持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我们在进攻中实现无敌于世。
等于说,炮击老君台的日军,他们气势汹汹、持有枪炮,却等于没有枪炮——开炮对老君台没有任何作用。
很多人会想到:老子思想,就是这么清静无为,他清静得很、不去管枪炮。
我的观点:老子思想,清静无为、无所不为。老子确实讲求清静无为,但他更讲求所有事情都实现有为的效果。
大道永远是无所作为,却又无所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只有不参与争斗,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之相争。(《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原文: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正因为不争斗,所以天下没有什么能与之相争。(《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原文: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我的看法,具体地说,老子的清静无为、无所不为,过程和方式是无为,结果和目的是完全有为。还是日军炮击、老君台安然无事的故事,老子什么也没有说、什么也没有做,到最后,那股日军只有集体精神崩溃而向老君台悔悟谢罪,梅川太郎还在感化之下,自动成为宣传和平的使者。老子的方式是如此清静,达到的目的是如此有为。
有为、无为,是一组对立的词语。在老子思想中有丰富的辩证法:很多互相矛盾对立的观念、事物,都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些观念、事物的优劣存亡,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自然宇宙:
可以用语言描述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名称称呼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万物的开始;有,是芸芸众生的根源……无、有,此两者同出一源而表现不一样,它们同样深奥玄妙。(《道德经·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治国用兵:
过于强硬用兵,会有被灭亡的危险;树木过于刚直了,会有被摧折的可能。(《道德经·第七十六章》原文: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人生哲学:
灾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福运;福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灾祸:福祸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原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关于互相矛盾对立的观念、事物,老子总结过:
有无,在对立中互相生成;难易,在对立中互相转化;长短,在对立中互相显现;高下,在对立中互相依存;音声,在对立中互相和谐;前后,在对立中互相统一。(《道德经·第二章》原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刚与柔的对立转化。这个舌存齿亡的故事,有各种版本。比较流行的故事情节是:
有一天,老子的老师(或朋友)常枞(枞,cōng;常枞,人名),他张开嘴巴问老子:“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子回答:“在。”
常枞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回答说:“不在了。”
老子从而领悟到柔弱者生命力可能比刚强者还强的道理。牙齿可以咬碎食物而吃掉,舌头可以分泌唾液而协助消化。刚强者容易被磨损折断,柔弱者常能保全。实际生活中,有时需要刚,有时需要柔,有时需要刚柔结合,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看到这里,可能与不少读者一样,我心中的老子形象,他是随时能够保持冷静的样子,他总是冷静地思考一切、洞悉一切。用比较文艺化的句子形容: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如果用网络上有人用古代老子画像配上的字幕来形容:然而老子早就看穿了一切!
我深入了解老子思想,是在我读高中一年级开始的。当时,我购买了一本《老子全译》,这本书包含了《道德经》全文校对本、全文译文和不同的古本《道德经》对比。我对这本《老子全译》很感兴趣,至今(2018年10月中旬),我已经抄写完这个版本的《道德经》全文三遍,其中有的章节抄写过十几遍,还背诵过一些章节。最初,我对《道德经》的文笔很喜欢,尤其是书里的押韵文、排比文、对偶文、联珠文,更是对我的文笔产生了重要影响。老子是楚人,他的用词用句,运用了很多他那个时代的楚国文风的文笔技巧。我的高中三年生活,翻看次数最多的一本书就是这本《老子全译》,经常随身携带它,随时抽空看一看、背一背、想一想。逐步了解《道德经》之后,我越来越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精深。
我读高二那一年,有一次,有一位教授来我校演讲,我也同台参与了一番。我在场上,贴合实际地引用了《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几句: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意思是:最方正的事物,好像没有棱角;最贵重完美的事物,好像最后完成;最大的声响,好像没有声音;最大的形象,好像没有形状。大道精微幽隐、没有名称。只有大道,善于产生一切、成就一切)。
《道德经》一书,认真研读、仔细领悟,足可以衍(yǎn)生无穷无尽智慧、幻化包罗万象玄机。《道德经》中的自然宇宙、治国用兵、人生哲学,是互相联系的,组成一个整体思想体系。
大道产生混元一气,混元一气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又产生阴阳和合的第三者,继而产生万事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然后,老子把这个观点反过来、回归大道自然:
人效法大地,大地效法苍天,苍天效法大道,大道效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原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同样逻辑:
天地没有情感仁义,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祀用的草扎的狗(相当于现今的葬礼花圈,只是摆设)一样,任其自生自灭;圣人(效法天地)也没有情感仁义,对待百姓也不干预,任其自然发展。(《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若有情天亦老,老子认为圣人也应该无情、清静。老子还把清静引申到治国:
治理国家,好比是烹煮(pēng zhǔ)小鱼。(《道德经·第六十章》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
对此,我的看法:治理国家,不要过于好战多战,不要过于劳民伤财。如同烹煮小鱼一样,要文火慢熬,不能用锅铲翻过来翻过去,不断地大动作、翻来翻去,小鱼都成了鱼渣。治理国家,也不能任意发布大措施,即使是国家国力雄厚,也吃不住不断营建大工程、不断发动耗费国力的战争。
《道德经》一书,老子讲了太多的否定词汇,常常看到他在说“不、不、不……”、“别、别、别……”,出现这些词汇的原因,在于老子看穿世事、洞悉万物之后,对于一部分观念、事物,老子来了一个全盘否定。
那么,老子有没有要我们尽量做什么?
有,比如,回归婴儿欲望、上善若水。
《道德经》多次提到,我们应该让自己的欲望达到知足状态,如婴儿欲望一样。心理状态尽量保持婴儿达到的程度,回归淳朴、回归自然状态,同时老子提倡婴儿心理状态的思考、静悟。
有人会问:回归婴儿欲望?有用吗?
用一个真实故事来说明:意大利歌唱家、世界著名三大男高音之一帕瓦罗蒂(人名),他曾经苦恼于自己的高音发音不能持久有效。一次偶然的机会,帕瓦罗蒂听到了一个婴儿在哇哇大哭、嗓音始终不哑。帕瓦罗蒂从婴儿哭泣当中学到了要回归自然、丹田发音,后来帕瓦罗蒂锻炼这种自然式的发音,果然声音持久、洪亮有力。
婴儿,欲望少、自然程度高,会自然而然地发音,也是帕瓦罗蒂学到的。
老子极为推崇的,莫过于上善若水。
至高至好的善,像水一样。水的善,在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它甘心处在众人都不愿意在的低洼之地,所以它是最接近于道的。处世要像水一样因地而安,内心要像水一样深沉平静,交往要像水一样亲爱柔和,言谈要像水一样真诚可信,为政要像水一样条理清晰,做事要像水一样灵活圆通,行动要像水一样相时而行。只有不与万物相争,才能没有过错。(《道德经·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我解读上善若水:水,自由自在,能刚能柔,遇冷结成冰,常温保持水,遇热化成水蒸气。水在持续滴下的条件下,水滴穿石;水在大量汇聚的条件下,洪水滔天。水可以纯净无物,也可以洗净万物,还可以容纳任何干净的、脏污的东西。人最上乘的境界,大概就是水的境界吧!
我觉得,老子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通天彻地、智慧卓绝的程度。
老子曾经与孔子见过面,还教导过孔子。孔子在领受老子教导后,对孔门弟子感叹: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对于会飞的鸟,可以用弓箭射它;对于会游的鱼,可以制成渔具钓它;对于会跑的兽,可以织网捕它。至于对龙,我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他大概就是上天入海的龙吧!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