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长城促交融 · 楚庄王

内容摘要楚长城促交融 · 楚庄王 图:庄振祥《楚庄王传》楚庄王(?-公元前591年),芈姓,熊氏,名旅(一作吕),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在位23年,以楚长城赢得和平,励精图治,促进民族文化交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一、一鸣惊

楚长城促交融 · 楚庄王 图:庄振祥《楚庄王传》

楚庄王(?-公元前591年),芈姓,熊氏,名旅(一作吕),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在位23年,以楚长城赢得和平,励精图治,促进民族文化交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一、一鸣惊人

楚穆王十二年(公元前613年),穆王去世,庄王熊旅即位,年龄尚不足20岁。当时楚国国内矛盾重重,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在复杂的形势下,他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以静观动、以感辨奸,充分了解楚国的政局和各类人物。

中国长城研究院联合内乡县 · 南召县有关单位组成考察队考察楚长城

《史记·楚世家》: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 一日,大夫伍举进见庄王。楚庄王手中端着酒杯,口中嚼着鹿肉,醉醺醺地在观赏歌舞。他眯着眼睛问道:“大夫来此,是想喝酒呢?还是要看歌舞?”伍举话中有话地说:“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大王请教。”楚庄王一面喝酒,一边问:“什么谜语?这么难猜。你说说!”伍举说:“谜语是‘楚京有大鸟,栖在朝堂上,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您请猜猜,不鸣也不翔。这究竟是只什么鸟?”

楚长城遗址· 河南省南召县段;楚长城墙体残存石头之大、之多,即使在今天也都是一项巨大工程。摄影:赵琛

楚庄王听了,心中明白伍举的意思,笑着说:“我猜着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鸟。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等着瞧吧。”伍举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便高兴地退了出来。后大夫苏从以“杀身以明君”的方式警醒楚庄王。楚庄王终于同意伍举、苏从等人的建议,决定此后远离酒色,亲自处理朝政,自此,楚庄王开启霸业。

楚长城示意图

二、筑长城以成霸业

楚庄王在成王的基础上将楚长城防御体系进一步完善,并将其作为北伐的桥头堡。

《春秋·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许迂于叶者也。楚盛,周衰,庄王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故号此城为万城,或作方字。”万城的“万”字的含义为“多”,“万城”就是一系列屯兵戍守的、起防御性作用的城堡,这是演变为长城的一种重要的防御形式。

中国长城研究院组织楚长城与南漳古山寨历史渊源研讨会

中国长城研究院组织楚长城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讨论并绘制楚长城现状图。

庄王八年(前606年)楚庄王亲率大军伐陆浑之戎,饮马黄河,问鼎周使;庄王十六年(前598年),楚庄王伐陈灭陈,之后听从申叔时的谏言而恢复陈国;从庄王十年(前604年)到十七年(前597年),楚国六次伐郑,使郑臣服,开霸业之始;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帅大军与前来救郑的晋军在邲地决战,大胜晋国,立威定霸。

楚长城依山据险,垒石而固,利用峭壁悬崖、深谷大堑等自然障碍。

正因为楚长城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的特点,在战争中屡次发挥了防御与保卫和平的作用,同时楚长城在屯兵储粮,互市通商和通讯联络的优势为楚庄王提供了重要的后勤支援,助楚庄王成为霸主。楚庄王十九年(前595年)楚庄王亲帅大军围宋九个月,霸业达到顶峰。

“长城人”旨在营造全天下长城人的智慧之家!

三、楚长城促交融

楚长城有效抵御了北方强国的进攻,赢得了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为楚王统一南方奠定了基础。对内楚庄王整顿吏治,任用贤能。楚庄王在位期间发现和使用了许多人才,如伍举、苏从、虞丘子、子孔、孙叔敖、子重等,其中孙叔敖是杰出的代表。

庄王在孙叔敖的辅佐下,采取一系列措施,使楚国不断强大。首先兴修水利,建造著名“期思陂”水利工程,发展农业生产;其次注重法治,反对国家实行拐害商业活动的货币政策,维护正常的商品货币流通,稳固国内秩序;三是整顿军队。楚庄王在位期间“并国二十六,益地三千里”“问鼎中原”可见其武功之盛。

楚庄王带领荆南和荆南以南的少数民族向南靠拢,大胆融通华夏,“以夏化夷”,促进楚国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流,接受以“周礼”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

楚长城关垭遗址采用“干打垒”法夯筑。

楚长城促进中国南方文化交流、民族交融。今天,我们将烽燧、长墙、堑壕、敌楼、城堡、关隘及相关遗存统称为长城。楚长城本是春秋时楚王主观上,抵御强敌、争夺霸主的产物。但客观上,以楚长城为北屏障,庄王统一南方各民族,实行“以夏化夷”的方针,促进楚国各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民族交融。随着历史发展,楚文化逐渐形成统一又多元的华夏一脉,为中华民族秦汉大一统奠定了文化基础。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