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斧光烛影”的死亡之谜

内容摘要宋太祖平定南唐后,遣吴越国王钱俶归国。兴致不错,他摆驾去洛阳巡视一番,再返汴京,筹划攻战北汉的军事活动。当时赵匡胤年仅五十,盛壮之年,吃嘛嘛香,心情又好,有武人出身的健康底子,此前也没有任何身体不适的现象。但是,开宝九年(976年)冬十月,

宋太祖平定南唐后,遣吴越国王钱俶归国。兴致不错,他摆驾去洛阳巡视一番,再返汴京,筹划攻战北汉的军事活动。

当时赵匡胤年仅五十,盛壮之年,吃嘛嘛香,心情又好,有武人出身的健康底子,此前也没有任何身体不适的现象。

但是,开宝九年(976年)冬十月,“帝不豫”,似乎皇帝的身体一下子就不行了。

“壬子,命内侍王继恩就建降观设黄篆醮。是夕,帝召晋王(赵光义)入对,夜分乃退。癸丑,帝崩于万岁殿。”

史书对于宋太祖的死因,只此寥寥数笔,没有任何进一步的描述和解释。所谓“斧光烛影”之谜,乃与苏轼大约同时代的一个和尚文莹书中所载。此人著有《湘山野录续编》一书,其中有如下记载:“……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太祖)移杖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尹(宋太宗赵光义)……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赵光义)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太祖)引柱斧戳雪,顾太宗(赵光义)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宦官)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记载虽生动,却太似小说家言。文中“斧”字,总让人联想起杀人用的大斧子,附会者总会想到是赵光义用此“凶器”把老哥劈死。

其实,文莹所记的“柱斧”乃“玉柱斧”,是一种手中把玩的文房用品,样子恰似一柄如意。君主平时用此在图上比比画画,既不锐利又不沉,用它杀人是不可能的。昆明大观楼孙髯所撰的著名长联“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中的“宋挥玉斧”,正是引自《宋史》所记:“王全斌平蜀,以图来上。议者欲因兵威复越巂,艺祖(赵匡胤)以玉斧画图曰‘此外吾不有也’。”——所以,大斧杀人,纯是后人因字误猜。

而且,睡前宋太祖还活蹦乱跳,睡后也鼻息如雷,至凌晨就“过去”了,此事过于蹊跷。

至于“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也大露马脚,难道宋太祖睡着了知道自己要死,而在梦里写的“遗诏”?

文和尚多事,一段小记惹得后人猜测纷纷。但是,也不能说山野和尚自己瞎编,没准儿他师叔、师父当时在内廷为皇帝讲经说法,传出些“秘闻”,这也并非全无可能。

鸿儒司马光在其《涑水记闻》中也描写了宋太祖“崩”后宋太宗的行为,但并非文莹和尚所记是夜宿宫中(即使是太子也不能居皇宫之内),而是讲他当夜根本不知情。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书,根据两宋笔记、野史和正史勾勒出这样一出场景:

时夜已四鼓,宋皇后使王继恩出,召贵州防御使德芳(太祖之子)。(王)继恩以太祖传国晋王(赵光义)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见左押衙程德玄先坐于府门……扣门,与俱入见(晋)王,且召之。(晋)王大惊,犹豫不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王)继恩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矣。”时大雪,遂与(晋)王于雪中步至宫。(王)继恩使(晋)王止于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恩当先入言之。”(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乃与(晋)王俱进至寝殿。(皇)后闻继恩至,问曰:“德芳来耶?”继恩曰:“晋王至矣。”后见(晋)王,愕然,遽呼官家(皇帝在内廷的称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勿忧也!”

依此所记,赵光义似乎对宋太祖的死全不知情,也是紧急情况下“被逼”为帝。这种记载,是赵光义和史官们低估了后世人的想象力、智力和判断力。

确实,赵匡胤“崩”前,没有立皇太子。其中原因,一是他正值盛年,还没想到“千秋万岁”后的事情;二是太祖的母亲杜太后临终有言,让几个儿子兄弟相传,以免重蹈后周世宗的覆辙。但杜太后让宋太祖兄终弟及的嘱咐,其实纯为宋太宗当皇帝后与赵普捏造的故事。

赵普此人,后人总记得“宋太祖雪夜访赵普”,似乎是唐朝魏徵一类人物。实际上,赵普是一个才干高、人品低的小人。他在太祖一朝把持朝权,与赵光义多有龃龉,并曾秘密上书太祖要警惕赵光义。结果,此事为他的政敌卢多逊所告。为了消除不利影响,赵普与宋太祖君臣演“双簧”,赵普公开上书“自陈”,太祖示之以众,并把书启“藏于金匮”,以示太祖、赵普对晋王赵光义没有疑忌。

宋太祖崩后,赵普地位岌岌可危。为了迎合新皇,赵普入见宋太宗,二人编出了杜太后临终嘱托太祖以帝位传弟的“金匮之盟”。而且,关键的内容还有一句,即杜太后所讲:“汝与光义皆吾所生”,而不讲齐王赵廷美也是杜太后所生。也就是说,“兄终弟及”,传到赵光义也就打住了,赵廷美没有资格(赵光义后来还“私下”对近臣讲赵廷美其实是他的乳母之子,非杜太后亲生)。

其实,宋太祖死时,其子赵德昭已是成年人,绝非“幼子”,就其年龄来说,当一个继位之君绰绰有余。

谎话一编就要继续圆下去。为了帮太宗解决“传弟”的问题,赵普诬陷自己的老对头卢多逊与太宗之弟秦王赵廷美“暗中交通”,结果,两人均被远贬,赵廷美还被降为公爵,不久即忧悸而死,时年38岁。

史书上为了突出宋太宗的“仁德”,还讲他起初有意传位给赵廷美,是赵普提醒“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一句话,赵普的丑陋面目暴露无遗。

既然深悉“父子家天下”的治世真理,赵普这个太祖的“大忠臣”为何不在太祖活着时拼死力谏?“忠言”迟了这么多年,说明赵普确是个阴险小人。

宋太宗如此迫害亲弟的行径,其长子赵元佐也觉过分,佯狂作癫,火烧宫殿,装疯卖傻以表示自己不堪“储君”之位。日后,宋太宗把儿子赵元侃(改名赵恒)立为皇太子,见京师百姓兴高采烈,他还愤愤言道:“四海之心遽归太子,欲置我于何地!”如此狭窄心怀,可见宋太宗赵光义绝非善类。

仅仅观看正史,宋太祖之死也让人疑窦丛生:

其一,太祖崩前与赵光义饮酒,那么棒的体格,当夜就挂了。

其二,太祖皇后宋氏派太监王继恩迎太祖之子赵德芳,表明当时没什么赵光义继位的“遗诏”。区区一个太监倒自作主张“以太祖传国晋王(赵光义)之志素定”,挺身相迎,简直近乎笑话!

其三,赵光义假意踌躇,而后“毅然”入宫。宋皇后见到这位小叔子吓了一大跳。他马上安慰对方“共保富贵”,显然早已成竹在胸,打好腹稿。

最大的可能,是赵光义买通太监王继恩等人,在与宋太祖饮酒时下毒,药死了兄长。此种手段,也符合赵光义日后的一贯行径,与李煜、钱俶、刘等降王之死,如出一辙。以此推之,宋太宗真乃世间一大“药剂师”也。

其实,纵观史实,宋太祖对弟弟宋太宗,一直仁厚至极。

如此有仁有义好哥哥,赵光义也真下得去手。日后,他借故奚落侄子赵德昭,小伙子回府后左思右想觉得郁闷,自刎而死,时年29岁。又隔两年,太祖另一个儿子赵德芳也不明不白死去,年仅23岁。

摊上如此狠心的弟弟,也算太祖赵匡胤倒霉。

然而,宋太祖之历史功绩,有目共睹,史臣也大加赞叹。

历史上,总以“弱宋”称呼强敌环伺、常以“岁币”买和平的两宋王朝,而且,言及北宋狄青、南宋岳飞的遭遇,人皆扼腕。殊不知,较之五代乱世中武人的飞扬跋扈之害,宋太祖的手段虽有些矫枉过正,也不失为英明远略。

终两宋之世,武人骄横、藩镇林立的情况几乎没有出现过。而且,自唐末离乱,朱温残害清流,后唐、后晋、后汉在中原干戈不息,千里丘墟;契丹铁骑蹂躏,犷悍相沿,弓刀互竞,中原的汉文明几至崩溃。开宋之初,宋太祖手下即使有赵普,也就是一干吏之才,如果论文采风流,道德文章,此人根本排不上队。宋太祖灭后蜀、平南唐,才使当地的文士、才人皆得归中原一统。文苑英华,博雅大儒,一时而至,中华文明又一个高峰期到来。

总之,两宋国势兵力虽弱,文明方面却是盛唐之后我们中华民族的又一个里程碑。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