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宋朝的开国皇帝,留下一个“杯酒释兵权”的经典历史故事,其实他的上位之路并没有太多的传奇色彩,只是因为一句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而貌似显得比较有故事而已,实际上就是一场兵变,而历史上因兵变成功的也不少,因而谈不上有多传奇!
但是赵匡胤作为一个开国帝皇,一身的能力和魅力是非一般人所能及的,例如赵匡胤在用人方面就是非常的有手腕,因此今天就来探究一下赵匡胤的用人重大节!
赵匡胤的用人特点
1,忠心耿耿
忠心二字,看似简单实则做起来一点都不简单,历朝历代多少名人将相在巨大利益面前甘愿成为千夫所指的叛徒,有句话大概意思是这样说的,不是别人忠心,而是你给的利益筹码无法让对方动心!
因此能坚定不移地做到“忠心”,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品质,特别是在政局动荡不安的时候,例如赵匡胤身处五代十国的乱世之中,面对变幻莫测的人心,要想成大事,就得看忠心二字。
赵匡胤在看人是否忠心的出发点貌似与很多人不一样,他作为帝王,一般的帝王肯定以麾下人员是否顺从自己作为忠心的标准,但是赵匡胤是看手下是否尽忠职守,是否真的为正确的决定而反驳自己,这个才是赵匡胤所希望看到的“忠心耿耿”。
2,用人不疑
用人不疑,是帝王用人之道中最难做到的一个原则之一,因为自古帝王多少会疑神疑鬼,对自己的臣子保持不信任的态度。
但是赵匡胤做到了“用人不疑”,在赵匡胤麾下有一位大将-郭进,此人擅长从严治军,对军队的不法行为判罚非常严厉,因此经常得罪人,有一次一位郭进的部下偷偷来到京城向赵匡胤告御状,状告郭进要造反。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诉状,赵匡胤并没有被“造反”二字给冲昏头脑,反而下意识地认为此人应该是在军中触犯了法令,被郭进严厉的处罚二怀恨在心,于是挟私报复才会有这个事件的发生。
赵匡胤的处理方法非常智慧,即没有处罚此人,也没有调查郭进,而是把此人送回郭进军营,跟郭进硕此人交由他自行处置。郭进看到此人,知道这个人有一定的军事才能,所以也没有做出处罚,而是让这个人戴罪立功。
若是立功归来不仅一笔勾销,还助力他升职,后来此人真的立下大功,郭进履行诺言极力向赵匡胤举荐他,最后此人实现升官的目标。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赵匡胤的高明做法至少三赢,一是让郭进对赵匡胤更为忠心,二是让郭进所部更为团结,三是让宋朝军队多一个忠心能干的将领。
赵匡胤的用人重大节
1,忠于职守而被赵匡胤重用
第一位是后周时期的大臣窦仪在面对位极人臣的赵匡胤毫不畏惧,一心忠于职守。
后周世宗在位时期,有一次赵匡胤打了打胜仗,获得诸多金银财宝,而窦仪正是被周世宗委派过来清点财物的大臣,恰在窦仪工作之时,赵匡胤前来取钱财犒劳手下众将士,但是在窦仪面前碰了个钉子。
窦仪说如果赵匡胤在拿下滁州城时,把所获财物赏赐给部下是无可厚非,但是如今已是登记在册,属于朝廷财物,没有周世宗的诏书是无法取得的。赵匡胤在建立宋朝之后,认为窦仪是一位不畏强权、忠于职守的好官,于是重用窦仪。
第二位是陈桥守门官员,姓甚名谁历史没有具体记载,只知道此人在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面对赵匡胤的夺权大军,死守后周京城的陈桥门不给赵匡胤放行,而赵匡胤无奈之下选择封邱门,没想到封邱门守官立马选择投降,从而让赵匡胤及时进京拿下后周政权。
虽然这两个守门官的做法不同,但是结果是万万没想到的,因为最后是陈桥门守官获得重用,二封邱门守官被斩首。
赵匡胤重用陈桥守门官,就是因为此人“尽忠职守”,而封丘守门官今天可以轻易背叛后周,明天也能因为利益而背叛大宋。
2,不计前嫌重用大节之人
赵匡胤在准备参军之后,没有好的去处,于是他父亲建议先去自己朋友那里,赵匡胤立马遵从父命前往父亲朋友-随州守将董宗本处。
在见到董宗本之后,董宗本看赵匡胤与自己儿子董遵诲年龄相仿,就安排董遵诲带着赵匡胤,而赵匡胤和董遵诲两个热血青年肯定会产生许多摩擦,时间一长就变成嫌隙,赵匡胤不愿受气选择不告而别。
之后二人再次相遇之时,都是后周世宗柴荣的部下,只是赵匡胤技高一筹地位要高于董遵诲,不过董遵诲的军事才能也是很强,在柴荣麾下屡建奇功。
不过最后是赵匡胤夺得政权,而董遵诲则退隐了,但是赵匡胤深知董遵诲的能力,于是想董遵诲为大宋效力,就四处寻找,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找到了董遵诲。
而董遵诲以为赵匡胤要算陈年旧账,但是董遵诲妻子则认为赵匡胤身为皇帝肯定不会在意年轻时的小打小闹,反而可能是赵匡胤要重用他。
正如他妻子所料,赵匡胤安排董遵诲镇守北宋西北边陲,一直到赵匡胤去世都没有改变他的职位。由此可见,赵匡胤只要认为此人可用,就不拘小节,会选择重用!
3,关键时刻当一个完美的中间人
宋太祖赵匡胤麾下有一名爱将-李汉超,此人为赵匡胤的大宋立下汗马功劳,因而在局势相对平稳之后,开始享受生活,仗着皇帝的信任和自己的功劳,在边境地区搜刮民脂民膏,所以引起公愤,被当地老百姓跑到京城告御状。
赵匡胤在知道此事之后,亲自接见了前来告状的百姓,并且好酒好菜地招待他们,等百姓们吃饱喝足后,赵匡胤就亲自和他们聊天,在聊天中赵匡胤很轻松地化解了百姓们对李汉超的怨恨,选择回到家乡不再诉讼。
因为赵匡胤跟他们说在李汉超镇守他们生活的关南之前,当地遭受契丹常年的掳掠,而在李汉超镇守之后,当地百姓们得以安宁地过日子;
所以契丹是强盗,而李汉超是临时缺钱所以借用你们的钱,过一段时间他会还给你们的,于是百姓们才高兴地离开了。
后来,赵匡胤把李汉超叫到身边,一边训斥一边给了一笔财物,警告李汉超的同时,让李汉超拿着财物回去还给当地百姓,如此操作让事情完满解决。
赵匡胤对李汉超的做法是因为当时李汉超的确有守土之大用,不愿损失大将,于是用海纳百川的胸怀宽恕了李汉超,李汉超也是幡然悔悟并感恩戴德,做事情更加的用心,在之后的任职期间做到了竭尽全力守土卫国!
赵匡胤用人为何注重大节
1,为了建立一个信号
首先,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而获得皇位,得位本就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天下很多人心中是不服的,尤其是后周的大臣们;
同时,赵匡胤掌握大部队,心中有不服的也不敢光明正大地对抗,甚至很多人心中有着严重的危机感,害怕被赵匡胤以后的周旧臣给干掉。
但是赵匡胤的做法恰恰相反,而是重用后周旧臣,这个行为很好地安抚了他们心脏乱跳的小心灵,让他们明白只要忠心做事,不管之前什么身份,一样可以得到重用。如此一来,之前心中有非分之想的人也会认清现实,不再想着兴风作浪。
其次,赵匡胤选择的后周旧臣都是尽忠职守的正能量官员,就是在告诉其他人,要想得到他赵匡胤的重用,就得做一个不徇私枉法、忠于职守的有为官员。这个信号一建立,很自然让大宋官场一片清明,给大宋王朝一个安宁祥和的发展环境。
2,为了笼络人心
古代帝王为了让自己的政权稳固,就需要大量的人才为自己所用,但是如何让这些人才甘心地为自己王朝服务,就需要帝王使用各种拉拢人心的方法。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皇帝们使用的方法很多是大同小异,例如以高官厚禄的方式,但是除此以外还有更高明的心理战术,例如赵匡胤注重大节,对窦仪、李汉超、董遵海等人的一系列行为,
按照一般普通人的做法,肯定是与赵匡胤做法截然相反,就连这些被他拉拢的大臣们都没想到赵匡胤反其道而行之,赵匡胤用实际的行动和宽阔的胸怀为臣下着想,让臣下对自己感激涕零、甘心卖命,再加上锦上添花的高官厚禄,让臣下死心塌地地效忠赵匡胤。
综上所述,赵匡胤用人注重大节是一个非常明智的用人原则,为他建立大宋王朝和稳定大宋初期的局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为后世的皇帝如何御下做出榜样。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