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斧声“中的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为什么千百年来始终众说纷纭?
从黄袍加身到烛影斧声,从赵构登基到而拒不迎请二圣还朝,到禅让皇位给赵匡胤的后人,赵家的天下令人疑窦丛生。一句话,江山来的不地道。而千百年来,没有人能够说得清,到得明的烛影斧声中,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究竟有哪些看法?究竟哪种可能性更大?
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在开宝九年(976年)十月的一个风雪之夜,突然死去,为后世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赵匡胤究竟是怎么死的?历来有三种说法。
一、赵匡胤是被其弟晋王赵光义毒死的。
赵匡胤和赵光义未发迹前认识一个道士,那道士见他二人有志向,有作为,曾预言他们将来有可能得天下。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有一次出外巡视,碰见了这个道士,便把他带回宫来。两人寒喧几句,赵匡胤说道:你这个活神仙,我早就想问你,可就找不到你。“陛下要问什么呢?小道洗耳恭听。““你算一下,朕的阳寿还有多少?“那道士装模作样地看了看赵匡胤的气色,掐指算了算,说道:“陛下!今年十月,是一大关。若能闯过去,您的寿命可以再延续十二年;若闯不过去,陛下,恕小道直言,您就要早作准备了.今年十月,有一天夜里会有大风雪,那是陛下驾崩的时刻.如果十月并无风雪,陛下就算闯过来了;如果在风雪中出现了危险,陛下能平安渡过,那也算闯过来了。否则……“
“……能否再说明白些呢!比方说,祸将来自何方?““这个嘛,一来小道法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二来天机不可泄露,小道纵然知道也不敢说出呀!”
从十月初一到十九,天气一直很好,二十日的夜晚,天气陡变,大雪纷飞。赵匡胤急忙派人去把赵光义叫来,说是要商量军国大事。赵光义一来,赵匡胤把所有的人都打发走了。这天夜里商量的究竟是什么事,没人能知道,因为就在这天夜里,赵匡胤死掉了。
赵匡胤议事爱喝酒,当赵匡胤和赵光义在一起的时候,别的宦官和侍卫人员是在别的房间里,他们虽然听不清他俩说的什么,但屋里的灯光照出人的影子是看得清清楚楚的。只见这两人在饮酒中忽然站起来,影子来回晃动了一阵,还看到赵光义显得有点惊惶不安。
约三更时分,赵匡胤大声说道:“干得好!干得好!”紧接着听到斧斫的响声。之后,一切寂静下来。有人提出万岁与晋王是不是都喝醉了,要去看看。太监王继恩(司马光《涑水纪闻》中,误做王继隆)却借口“没有圣旨,我等怎敢造次?“不让大家过去。约摸五更天,赵光义出来宣布皇上驾崩,并说赵匡胤临终时把皇位传给了他。赵匡胤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在了自己弟弟手里。
另一方面,原来住在皇宫里的道士竟然也在烛影斧声的前几天,神秘地人间蒸发,不知所终。“上酷留之,俾宿后苑。苑吏或见宿於木末鸟巢中,或数日不见。”
赵光义继位之后,很快把因受贿而于开宝六年八月被免去宰相职务的赵普召回京城。赵普回京以后,把一个金匣子交给赵光义。匣子里放着几张纸,工工整整地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建隆二年(961年),太后不豫,太祖侍药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因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都是祖宗积德,太后的福分)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固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年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机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大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楣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金匮之盟正式公开是在太宗即位的第六年,即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九月。此次为赵普所献,并为太宗发现和公开的“金匮之约“正为“独传约“ 。核心意思即传位于弟赵光义,北宋官方文献中《实录》、《国史》等所记录和承认的“金匮之约” 也只是“独传约”,此即金匮之盟的由来。
此时,外界谣传“斧声烛影”,对辽战争失利、太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相继离奇身亡,赵光义也知道很多人怀疑他皇位是否来路不正。但是,签订金匮之盟的唯一在世的见证者——赵普拿出杜太后遗命,正好可以平息外界的流言蜚语,证明其登基的合法性。于是,金匮之盟被公布天下。
另一方面,北宋时期的私史稗乘对金匮之盟多有“三传约“的记录,即“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例如,《宋史纪事本末》记载说:“汝百年之后,当传位于光义,光义传于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太祖子)”。
但是,长期以来却找不到盟约的原文,即使金匮之盟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但对金匮之盟的具体内容却众说纷纭。
关于“金匮之盟”,一些宋史学者根据各种事实分析,认为所谓“金匮之盟”系赵光义篡位后的伪造。立“金匮之盟”时,赵匡胤才三十五岁,正值壮年,难道杜太后真认为儿子要早死吗?何况这时长孙德昭,已经十一岁,根本不存在什么“主幼“的问题。这显然是赵光义勾结太监王继恩等把赵匡胤害死,夺得帝位后,又拉赵普来补演一出“金匮之盟”,为自己篡位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而且,更主要的是,从宋太宗赵光义到南宋的赵构都没有做到兄终弟及。
宰相赵普原先一直反对赵光义继位,主张立太祖之子。973年8月赵普被罢相,同年9月立太祖三弟光义为“晋王”。赵普是看风使舵的人物,在赵匡胤死后,扮演献出“金匮之盟”的角色自然是驾轻就熟。
于是,不妨对“烛影斧声“作出了以下推断。
赵光义入宫之后,赵匡胤照例屏退随从,与赵光义坐下喝酒。喝酒时,赵匡胤说起道士的话,并对后事做了必要的交代。赵光义自然要对哥哥安慰一番,并乘其不备,在他的酒里下了毒药,赵匡胤中毒之后,才明白自己是中了奸计,于是指着赵光义说:“干得好!干得好!“并且,拿起玉质的小斧子烦躁地敲打着楹柱,发出“咚”声,这很可能就是“烛影斧声“的由来。
赵光义执政后,他的弟弟赵廷美被贬死房州,太祖长子赵德昭被迫自杀,次子赵德芳只活了二十二岁便不明不白地死去。由此,北宋的皇帝一律有赵光义的嫡系子孙继承。
二、赵匡胤是病死的。
宋代诸王多短命暴亡,这主要是与赵氏宗室的家族病有关。赵氏宗室诸人多有躁狂忧郁型精神病,赵匡胤即位以后,情绪或亢奋,或抑郁。在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事件中,他对石守信等人说:“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反不及为节度使之乐。“浑不似开国帝王语言。临死前一夕,侍寝者也觉其“鼻息有异“,这是脑出血典型症状。他的死亡乃病殁。
宋代文莹《湘山野录》记载:一夕,太祖召光义(时为开封尹)“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数寸,太祖引柱斧戳雪,顾光义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引近臣环玉衣以瞻圣体,玉色莹然,如出汤沐。”
这里说太祖留太宗宿禁中,宋人多不以为然。如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提出此说“谬误”即便留赵光义宿禁中,二人居处也不会太近。所以听到太祖“鼻息如雷“的不是侍寝,就是宦官宫妾。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太祖入睡时无异状,又有侍寝守护,说是受了赵光义谋害就不可思议了。
赵匡胤是因病而死在史料中也可以找到些蛛丝马迹。如《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他于开宝九年十月庚戌发病,癸丑夜四鼓“暴崩“中间三日为微兆期。又如前述,死前一夕“鼻息如雷“,侍寝亦觉其“鼻息有异“,这都是脑出血的典型症状,此外,即位后的几年中,情绪或亢奋,或抑郁,趋向于两个极端,有患轻度躁狂忧郁症的迹象。
赵匡胤的七世孙而非赵光义的嫡亲后代的宋孝宗赵昚继位的第一年即1163年开始编纂的史书《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曾记载了赵匡胤去世那晚的一些小细节,当时,屋内只有赵匡胤和赵光义俩人喝酒,后来有人看到里面烛光中人影闪动,并有赵匡胤的“斧子”击地的声音。
而当晚赵光义留宿宫中未走,而第二天大家就收到了赵匡胤的死信,随后赵光义登基,因为这件事中,赵匡胤死得离奇,赵光义就成了最大嫌疑人,而这段事就成了成语“烛影斧声”。
“烛影斧声“的“斧”,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作为武器的斧头,而是一种叫“柱斧”的玉质礼器斧头。这个“柱斧”并不是专门的武器,而是一种有象征意义的礼器。赵匡胤比较喜欢随身携带和把玩这种玉斧,而且,留下了不少记载。例如,赵匡胤一怒之下,用自己的玉斧的斧柄把打掉了一个官员两颗牙齿。被打的官员说,你打我的事,史官自然会记到历史里。于是,赵匡胤急忙道歉。有一次,赵匡胤用自己心爱的小斧头,把雷德骧的牙齿给打掉了两颗。所以,烛影斧声中的斧子只是赵匡胤把玩的玉斧,并不是一般人心目中的斧头。
三、赵光义调戏宫妃被发觉,被迫弑兄。
根据北宋神宗时僧人文莹《续湘山野录》,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涑水记闻》,宋末遗民徐大焯《烬余录》等书的记载,可以对“烛影斧声“事件做如下推测:
时至深夜,天下着大雪。宋太祖生病卧床,宠妃花蕊夫人费氏在旁服侍。赵光义前来探视,此时太祖正在酣睡。赵光义见旁无一人,太祖又在熟睡之中,遂乘机调戏费氏。不料太祖此时突然醒来,正巧目睹了这一场面,大怒,斥责光义。光义因此有“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史籍记载太祖对光义说:“好做,好做!“也许就是指太祖对太宗的斥责:“你做的好事!你做的好事!“光义感到无论怎样解释都没有用了,而且等待他的必将是一场灾难,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自己的亲哥哥宋太祖,然后,“惶窘归邸“。
次日凌晨,宋皇后发现太祖已经身死,便慌忙叫宦官王继恩去召太祖子秦王德芳。没想到这个王继恩是太宗安插的心腹,竟去了晋王府,叫光义赶快抢先即位。这时,在晋王府门口已坐有医官贾德玄,说是叩府门不开,这也反映光义作贼心虚,又见来人召他去宫中而更惊恐,“犹豫不敢了”推托说;“吾当与家人议之“,久久不肯出门。而守在太祖遗体旁的宋皇后显然已经清楚宋太祖死于谁手。这也许是宋皇后见到宋太祖时,太祖还有一口气,告诉宋皇后此系赵光义所为,因此,当她发现来的不是秦王德芳,而是晋王时,大惊失色,哀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官家恰恰是当时的人对皇帝的称呼。试想,倘若宋皇后不知此中的情,又何必哀求光义保命呢?
晋王赵光义也明白宋皇后根本无力和自己争夺皇位。于是,也是落下几滴眼泪:“共保富贵,无忧也。”甲寅,晋王光义既皇帝位。
以上推理如能成立,那么,太祖之死,“烛影斧声“是由光义调戏太祖宠妃而引起的突发事件,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四、赵匡胤究竟是怎么死的?
在我看来,第三种说法,有一个致命的漏洞在于花蕊夫人费氏早就已经死去。另外,有资料称,花蕊夫人为徐氏。本人认为徐氏为另一人,也早已经去世。即使赵翼在历史笔记《陔余丛考》中提出了又一位花蕊夫人,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宫人。南唐灭亡后,她被俘入宋宫,后被晋王赵光义杀害。
所以,在烛影斧声之夜,花蕊夫人根本不可能在赵匡胤身边。这种推测的女主角早已香消玉殒,自然无法成立。
花蕊夫人因介入宋廷内部权力斗争,在立太子的问题上触犯了太祖弟弟光义,在一次后宫饮酒射猎时,被赵光义一箭射死。宋太祖赵匡胤对此也无从追究。
北宋中期邵博的《闻见近录》中记载,赵匡胤率亲王和后宫宴射于后苑,赵匡胤举酒劝赵光义。赵光义答道:"如果花蕊夫人能为我折枝花来,我就饮酒。"赵匡胤命花蕊夫人折花时,赵光义引弓将她射死,随后流泪抱着赵匡胤的腿说:“陛下方得天下,宜为社稷自重,远离酒色!”赵匡胤也没有责怪他,而是“饮射如故”。
从赵光义的人品来看,强抢民女,霸占李煜后妃,掠夺北汉嫔妃,宋太宗之子宋真宗也慨叹其父“宫中嫔御颇多”。但是,戏妃直接导致“烛影斧声”事件的爆发,可能性根本不存在。
至于,烛影斧声之夜,赵匡胤的死因,笔者认为,很可能是被赵光义毒死。而那个能掐会算的道士,则是被赵光义买通,与赵光义合谋上演了一出双簧。道士当然会料到,谋杀赵匡胤的行动,不论成败,自己都在劫难逃,而人间蒸发。至于,其它说法的漏洞太多,难以自圆其说。
“上常切切记其语,至所期之夕,御太清阁以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地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门,召开封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数寸。太祖引柱斧翟懓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遗诏,於柩前即位。逮晓登明堂,宣遗诏罢,声恸,引近臣环玉衣以瞻圣体,玉色莹然如出汤沐。”
当然,赵光义当天夜里,不可能在皇宫就寝。除皇帝和尚未出阁的皇子以外,按照宋代宫廷制度,其他男子是不能夜宿皇宫。因此,太祖崩时唯有宋后在旁,太宗不在宫中。
宋皇后的本意,是令18岁的德芳继位。不料,王继恩私召晋王光义。见到赵光义,宋皇后明白自己的计划已经落空,大惊失色,称赵光义为“官家”,乞求保住母子的性命。
宋太宗在和赵匡胤对酌的酒中下毒后,离开皇宫。后来,从王继恩处知道赵匡胤已经中毒而驾崩,跟着王继恩到皇宫。于是,赵光义登基为宋太宗。
至于,病逝说法的漏洞在于,巧合的因素太多。也许将来某一天,如果能够对赵匡胤的遗骨进行分析鉴定,可以检测出毒物含量是否明显超标,来分析究竟是毒杀,还是病逝。如果,排除毒物含量超标的情况,则病逝说基本上是成立的。对金匮之盟也可以认为内容属实。当然,金匮之盟的内容很可能被赵光义部分篡改过。
正是这个突发事件中,包含着光义密谋篡位的许多必然因素。促使光义下决心弑君篡位的更深刻背景,这就是兄弟之间矛盾日益尖锐。
晋王赵光义绝非甘居人下之辈,长期以来一直大力培植发展自己的势力,宋太祖自然不会无动于衷,无所作为,他一直从多方面对光义的势力加以打击抑制。
作为赵光义来说,自然不无怨恨,而且积怨日深。另一方面,光义也清楚地知道太祖想传位给秦王德芳。因此,这位颇有政治野心的胞弟,借一个机会杀兄弑君,抢班夺权是完全可能的。从后来的发展情况看,赵光义的继位的确并不光彩。至少,赵光义并没有做到兄终弟及,令赵匡胤的儿子继位,而是由自己的嫡系子孙继位。
南宋的开国皇帝,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选择继位者时,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的养子——赵昚,作为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1132年,赵昚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1160年,被立为皇子,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宁国军节度使,封建王。1162年5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昚。1162年6月,宋高宗已经当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后,以“倦勤“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昚,即宋孝宗,自称太上皇帝。
赵构并非天生丧失生育能力,他与潘贤妃于1127年7月23日生过一个男孩,叫赵旉,但2岁夭折。固然,赵构后来丧失生育能力,没有留下嫡亲骨血。但是,赵构立赵匡胤的第七世孙为太子,并禅位于赵昚,而没有立赵光义的直系后代为皇太子,基本原因在于,赵构心里明白,烛影斧声中,赵光义登基,实在是有猫腻。现在,收养并禅位于赵昚,也算是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于是,形成一种局面:北宋除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外,其他皇帝都出自宋太宗赵光义一脉;南宋除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外,其他皇帝都出自宋太祖一脉。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从一定侧面说明,赵光义抢班夺权的事实。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