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成语叫“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表面意思是“这只鸟不叫就不叫,一旦叫了就让人吃惊”,隐喻是: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这个成语史料记载出自两个地方,一个是司马迁在《史记》记载的某个君王的故事,另外一个是来自韩非子对楚庄王的记载,司马迁写史记是依据这个蓝本写的。
楚人部落来源
楚人的先祖据说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高阳之后,所以屈原的离骚才会有“帝高阳之后”这句,这也许是楚人对出身高贵骄傲的原因。或许楚人不知道,中原华夏各族往前推,大都能说是黄帝之后。
楚人怎么建国称王的
楚人部落一直是生活在长江流域的,相传商衰周兴时,身为芈姓部落首领的鬻熊投靠了周文王,武王伐纣后,受到周王室的重视,给予“子”的封号,臣属于周。后世楚人一直把鬻熊当成楚国的最早缔造者,为感念其功,作为祖先祭祀。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公元前704年(东周第二任天子,周恒王时期),周王室国力衰微,无力遏制各诸侯国。楚国领导人熊通既然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国是最先称王的国家,直接的挑战了周天子的地位。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到了楚庄王时期,楚庄王叫熊旅,芈姓,熊氏(前613年—公元前591年)在位,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楚穆王死后,继位的楚庄王还不足20岁。继位后,他没花心思在治国朝政上,整天喝的醉醺醺,笙歌燕舞,楚国的人都快要看不下去了。
楚国有个大夫叫伍举,一日来见楚庄王。
楚庄王用他醉醺醺的眼睛看着伍举问道:“大夫来这里是要找我喝酒呢还是要看这里的歌舞舞呢?
伍举说:“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大王请教。”
楚庄王一边喝酒一边问:“什么谜语?你说说!”
伍举说:“国都现在有一只大鸟,就住在皇宫里,已经三年了,没见他叫一声,也没见他飞一下,让人费解,这个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您请猜猜,这究竟是只什么鸟?”
楚庄王沉思了一下,便笑着说:“我猜着了,它不是普通的鸟,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等着瞧吧。”
这就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来历。其实楚庄王刚继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形势都很复杂,于是他采取了以静观动、以感辨奸的对策,表现出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状况。等他对楚国的政局和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后来,楚庄王真如他说的一样,一鸣惊人!
楚庄王问鼎中原
楚庄王沉浸三年,开始主政后,他重用了伍举、孙叔敖、苏从等忠直,有才能之臣,在对外军事上平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在国内朝政上任用孙叔敖为令尹,兴修水利,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为以后的称霸奠定基础。
当时中原霸主是晋国,楚庄王为了争当霸主,两国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
最后楚晋两国在邲之战(在今河南郑州以北)中大获全胜。次战,楚国的声威在中原各国里名气大振,而老牌霸主晋国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其它小国的能力。
后来,楚庄王不断的向周边小国进行军事打击,比如灭萧国,又连续在三年里进攻宋国,迫使宋国向楚求和,中原各国不敢以之抗衡!
楚庄王饮马黄河,野心也更加大了,后来借拜见周天子的名义,来问权利象征的鼎有多重,这就是问鼎中原成语的来历。
楚庄王从不鸣则已到一鸣惊人,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梦想。
最后大家来说一说,开头提到的司马迁在《史记》记载的是哪个君王的故事也和类似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有关呢?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