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楚庄王

内容摘要楚庄王剧照楚庄王,芈姓,熊氏,春秋五霸之第三位霸主,当然这个可能存在些许争议,主要是春秋霸主必须经过周天子的册封,当时周天子乃至中原各诸侯国都是称楚国为南蛮,各文献记载中也没有当时的周天子周定王对其进行正式册封。我这边取其为第三位霸主,主要

楚庄王剧照

楚庄王,芈姓,熊氏,春秋五霸之第三位霸主,当然这个可能存在些许争议,主要是春秋霸主必须经过周天子的册封,当时周天子乃至中原各诸侯国都是称楚国为南蛮,各文献记载中也没有当时的周天子周定王对其进行正式册封。我这边取其为第三位霸主,主要源自于两个重要版本(孔子和荀子)都是称楚庄王为春秋霸主之一,另外楚庄王这个霸主虽未有周天子册封,但确实是货真价实的霸主。究竟他如何货真价实,我们来细细看他这光辉的一生吧!

楚庄王是楚穆王之子,楚穆王就是那位为了上位将老父亲(楚成王)逼死上吊的那位,甚至楚成王临死前苦苦哀求死前吃“熊掌”的小小愿望都是没有满足。楚穆王在位12年之后去世,传位给楚庄王,所以楚庄王即位后,面临的压力超级大,一是自身年轻,年龄尚不足二十,二是由于父亲得位不正,三是楚国一直以来的是氏族大家和楚王共同掌握朝政,导致“总有奸臣想害朕”这个念头一直在脑中挥之不去。

“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说的就是楚庄王。即位三年,不理朝政,不出号令,日夜为乐。甚至为了不让其他人干扰自己吃喝玩乐,在宫门口挂出“进谏者,杀毋赦”。自古以来,“容忍”是成功政治家一个最为关键的素质,也是楚庄王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关键所在。

楚庄王即位之后面临的国内政治环境确实糟糕,自己虽是国君,但是楚国贵族的势力太大,尤其是若敖斗氏。若敖斗氏在楚庄王即位之初,就有斗氏宗族中的斗克联手公子燮等人作乱,并且将楚庄王绑架,差点即位就被废。好在成嘉和潘崇及时率军平叛,后面大权又是落到斗般、斗越椒手中。这个时候他甚至不知道谁是忠于自己,谁是反对自己?手中更加是没有军队的直接指挥权,楚国本身就是打战时,由各贵族出兵出粮。所以他只能够容忍,等待时机,观察好形势,才好做出正确的行动。

他观察谁是忠于自己,也是采用最为直接的方式,上面不是说到他在宫门口挂出“进谏者,杀毋赦”,那谁在这种情况下,还敢进谏,就是忠诚,如果进谏的又有水平,那么不光是忠诚还是能臣。史记中记载到“乃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说。”当真是“一鸣惊人”,真的是个狠角色,不光狠且快,这又是一个优秀政治家的优秀品质。

现在是到了如何抓军权的时候。楚庄王三年,楚庄王撇开令尹斗般,直接乘坐战车到抗击庸国的前线,亲自指挥楚、秦、巴联军灭庸服群蛮百蒲后胜利班师回朝。楚国在楚武王时就是有个硬性规定,无论是谁,哪怕是国君本人,领兵出战,必须获胜,要不然得以死谢罪,这也是为何楚国是春秋扩展最快领土最大的原因所在。楚庄王既然获胜,那就是将军权抓在了手中,最主要是获得了广大官兵的认可。就是这样,楚庄王算是彻底搞定了国内,接下来,就是如何争霸。

当时争霸最好的办法就是打败现有的霸主晋国。晋国当时的国君为晋灵公,这个人从谥号就是看出不怎么样,他十分残暴无道,对内残害臣民,对外受赂无信,导致晋国面临晋文公取得霸主以来最大危机。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尤其在城濮之战后,楚国对晋国还是有一定的心理压力。

不过既然今后能成为霸主,那还是能够找到办法的。从地图中也是可以看出,与楚国接壤的主要是蔡、陈、郑三国,并且这三国一开始也是中原防楚联盟急先锋。本来他们都是晋国的小弟,刚好碰到晋灵公对外受赂无信,楚国又是壮大,他们自己之间也是有矛盾,其中的郑国这个时候也有了重新拜大哥的念想。但是郑国也不能直接背叛晋国,主要还是怕被打,毕竟他周边的宋卫曹三国还是晋国的忠实小迷弟。但是楚庄王看到了机会,并且确定既要利用这几个小国之间的矛盾,让他们进行内耗,自己也是直接派兵攻打,期间,支持郑国大败宋国,然后又直接灭掉了陈国、郑国(后为了显示仁义,让两国复国),这一系列措施让晋楚之间的几个国家臣服于楚国。

春秋地图来自网络

在做完上述的事情过程中,楚庄王还有个“问鼎中原”的典故,不得不说。一是这个典故太出名,二是这也是显示他称霸中原的野心。楚庄王八年(前606年)春,楚庄王亲领大军北上,以“勤王”名义攻打陆浑之戎后列兵洛水,以向周王室秀肌肉。弄得周天子惶恐不安,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在接见王孙满时,问九鼎之大小、轻重。九鼎是天子权力的标志。楚庄王问九鼎,意在“示欲显强而取天下”,显露出称霸中原的野心。王孙满这时显示出知识的力量,答道:“在德不在鼎。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自讨没趣之后,只能够留下“楚国折钓之喙,足以为九鼎”这句狠话后,领兵回家。

春秋争霸的主旋律就是晋楚争霸,处于晋楚之间的小国就是受气包,其中郑国是个最大的受气包。郑国采取了“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的策略,直白说就是:楚强服楚,晋强服晋。晋楚两国为争郑已经爆发了三次战争,分别是:北林之战(楚胜),柳棼之战(晋胜)和颖北之战(晋胜)。

终于到了和晋国决战时刻,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以令尹孙叔敖将中军,子重将左军,子反将右军,亲统楚国三军精锐部队悉数北伐郑国。郑襄公在占卜的提示下,出乎意料地率领全郑国臣民进行全力守城,并且向之前的老大哥晋国求救,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激战最终还是被楚军占领。郑襄公袒胸露臂并送人质与楚国而向楚军请罪求和,方才取得楚庄王同意媾和。

得到郑国求救信后,晋国不是立马发兵,而是天天在讨论是否该进行发兵,一是郑国前段时间就是有背叛晋国而投靠楚国,二是心里也是有些畏惧楚国,三是晋国现在没有上下一心。等到确定出兵救郑,荀林父率军救郑的途中听说郑、楚两国已经讲和。这个时候更加是就是否继续出兵吵得不可开交。主帅荀林父认为楚国强大、稳定,想退兵,副帅先縠认为必须进军出战,要是因为我的原因导致晋国丢失霸主地位是生不如死。于是,先縠擅自率其部下渡过黄河追击楚军。主帅和副帅严重分歧,这战没有开打就是失去平衡(有点像城濮之战时楚成王和大将子玉意见不一致的情形)。

司马韩厥担心先縠孤军深入,建议荀林父率领其余军队渡河。晋军虽然渡过黄河,却还是没有作战的决心。此时,楚庄王原本是打算饮马黄河即班师回国。听说晋军已渡过黄河,楚庄王也是有点犯怵了,本想撤兵。但在伍参的建议下,楚庄王决定与晋一战,毕竟“问鼎中原”也是其心中的远大梦想。遂在管(今河南郑州)驻军以待晋师,晋军则驻扎在敖、鄗(今河南荥阳北)之间。在晋楚对峙时,郑国充分体现自己国策“楚强服楚,晋强服晋”的特点,两边挑唆,希望两个大哥真正干一架,一决胜负,以便于自己选大哥。

大战前,楚成王为了打赢这场战争,那是明招暗招都是用上,一边派使者去与晋军议合,以麻痹晋军,还假装定下结盟日期;一边又派军不断挑衅晋军,以窥晋军正式意图。晋国也是排出使者前去议和,结果鬼使神差地让心怀怨恨的魏锜和赵旃前去议和。他们两个为了让本国失败,竟然将议和改为挑衅。楚国本身就是想打败晋国,主将孙叔敖见晋军来挑战,决意先发制人,命左、中、右三军及楚王亲兵布好阵式,掩袭晋军。打了个晋军措手不及。晋中军帅荀林父见楚军大举来攻,前有强敌,后有黄河,心中慌乱,竟在中军敲响战鼓说:“先渡过河的有赏!”导致全军混乱,一道涌向河岸,争船抢渡,楚军随后掩杀而至,晋军大败。

楚国在泌之战大获全胜,一举奠定楚国霸主之位,楚庄王也是被认为是春秋五霸之一。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