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第四个五十年
晋文公之后,虽有晋襄公、晋景公基本恢复晋国的霸主地位。然而晋国扩张方向选择错误,领地地形破碎,本就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加上曲沃代翼小宗取代大宗,当权的君主本能的打压公族卿大夫,于是晋国历代有强卿。这与楚国“历代多名王”相映成趣。
而齐桓公之后,齐国近百年再没有一个强力君主出现,直到前547年齐景公继位。因此,虽然楚庄王(前613年—前591年在位)在位时间仅二十余年,但前有晋襄公(前627—前621年在位)在位时间太短,后有晋景公(前599—前581年在位)当他称霸的背景板。若非楚庄王在位时间短,晋景公恐怕是没机会攻入楚国(也正因为没有强力对手,所以晋景公的称霸有点水分)。因此春秋第四个五十年,楚庄王是历史主线。
楚庄王逆向思维一鸣惊人
楚庄王继位时不足二十岁,面对的却是父亲留下的烂摊子:其父楚穆王虽是太子,但却弑杀楚成王才得以继位,在位时间又不算长,期间功业远不如楚成王;所以楚国王室旁系在边疆造反。楚国中央派出平叛军队后,都城又有人造反,并把楚庄王劫持,幸运的楚庄王被忠于楚王的地方势力解救。
叛乱被保皇派平息,但楚庄王却没有马上主政,而是如昏君一样躲在王宫,饮酒作乐;甚至嫌大臣们进谏烦人,在王宫门口竖起牌子:“进谏者,杀无赦。”这样过了整整三年,直到大夫苏从忍不住冒死再次进谏,楚庄王这才以苏从,伍举等之前一心进谏的能臣为核心,迅速治理国家,开启北上争霸的征途。
楚庄王的行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使用了逆向思维:他没威望、也不够了解臣下的忠奸、能力,不能直接施展自己的抱负。于是他装昏君,让底下的人自己站队并在进谏中表现自己。心中有数后,三年不起,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楚国近百年北上终称霸,战略格局不如齐国紧凑
齐桓公首霸之后,稍晚于齐桓公的楚成王就试图北上争霸,但被齐桓公带领联军南下征讨,被迫签订召陵之盟。齐桓公去世后,楚成王打败宋襄公,短暂在中原立足,但随后晋文公崛起,楚国败于城濮之战。楚穆王短暂过渡后,楚庄王整理好楚国内政,继续北上争霸。
前597年,楚国大举围攻郑国。晋国因为晋景公继位不久,诸卿争权,拖延三个月才出兵救援郑国,而郑国已经降服楚国;晋国的救援队伍再次发生内部分歧,激进者私自渡河进攻楚国,晋国主帅被迫南下与楚军决战;如此,上下离心的晋军被楚国打败。楚国取得邲之战巨大的胜利,楚庄王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楚人称霸中原的夙愿。
在被压制的时期,楚国顺着长江与淮河东向扩张,所占领地一直是诸侯之首,但从战略而言,过度扩张并不是好事,特别是过早的在中原扩张直辖领地。若非将淮西视为安全的战略缓冲,楚人后来不至于那么容易被吴国在大别山一线突破,进而被攻破郢都(首都纪南城)
齐桓公后继无人,晋文公之后赵氏三代掌晋国,霸国不能持久的原因
齐桓公去世后,齐国诸子争立;晋文公之后,晋国虽出现晋襄公、晋景公续霸,但其间晋灵公被赵穿弑杀,晋国主要掌权的是赵衰、赵盾等三代人,到晋景公时,下宫之难几乎将赵氏家族一网打尽。西周宗法制度背景下,春秋时代的诸侯国,免不了西周王朝的毛病:要么像齐国那样,没有强势卿大夫主导,陷入王位继承混乱;要么像晋国,卿大夫过强,国君如晋灵公一般接近傀儡。
楚庄公在齐国和晋国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落情况下才得以北上称霸,这是楚庄公不如齐桓、晋文的地方。但楚国能持续北上争霸,反过来说明了楚国的模式某种程度解决了齐晋国势起伏巨大的问题;也就是说,楚国在春秋时的政治制度比齐晋两国优越。笔者以为,重点恐怕就在楚国很早就实行军政分离,令尹掌民政(若出征则挂帅),通常由王族担任,司马掌军事,不能插手民政。
而秦国后来的左右丞相与丞相副手太尉、御史大夫的设置,很明显是沿着楚国文武分权制度进一步细化:令尹分成左右丞相,增设御史大夫进行实时监控(弹劾)
楚国的崛起与齐晋的衰落,开启当年的思想大爆发
楚庄公称霸,楚国北上争霸成功实行,很大程度加快了当时的人们对管理国家、社会的反思进度。子产(前?—前522年),士匄(前?—前548年,又称范宣子),孔子(前551—前479年),老子(前571—前?年),孙武(前545—前470年),邓析子(前545—前501年)等法家、儒家、道家、兵家、名家等各家开创者或者重要领路人都出现在楚庄王称霸后不足百年。
其中法家的子产、与范宣子(士匄)因为前有管仲,后有韩非,所以相对而言名声不显。但子产铸刑鼎;范宣子制定的《范宣子刑书》,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明文法典。之后晋铸刑鼎,其条文就是《《范宣子刑书》。
因此楚庄王北上争霸成功,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