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这位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以他那充满激情与悲凉的笔触,书写了他一生的遗憾,他的绝笔之作,仅有二十八个字,却足以让人陷入深深的思索。
这短短的几行字,仿佛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位文学大师的内心世界,在这篇作品中,陆游用极简的文字抒发了他的心情,述说着他一生的遗憾。
那么,这位才情横溢的文学大师,究竟是如何在极简的文字中抒发自己的心情,述说一生的遗憾呢?
陆游临终前提笔写的爱国诗
绝笔诗是诗人临终前所作的最后一首诗,承载着他们对人生的最后总结和感悟。
李白的《临路歌》写出大鹏一飞冲天后又无力回天的无奈,李煜的《虞美人》抒发了帝王沦为阶下囚的悲苦,唐伯虎的《绝笔》则表现了淡泊名利,达观生死的态度。
而在众多绝笔诗中,最为千古传颂的当属陆游的《示儿》。
陆游,字放翁,生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家世显赫,天资聪颖,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诗人之一。
他一生创作了上万首诗词,数量巨大,连唐代“诗圣”白居易也不及他的三分之一,陆游抱负深远,致力于恢复宋朝中原故土,可惜仕途坎坷,屡遭奸佞阻扰,始终未得到皇帝重用。
八十五高龄时,陆游以一首《示儿》诗作为自己的绝笔,将自己毕生的情感寄托在文字中,流传千古。
全诗只有短短二十八字,却道出了陆游对生死的超脱与对国家前途的期许。“死去元知万事空”这句话揭示出陆游淡泊名利的态度,他已将世俗看破,对死不再惧怕。
可下一句“但悲不见九州同”却转折说明他对国家统一的盼望至死不渝,正因为眼看大业难成而倍感悲痛。
“王师北定中原日”这句话又跳跃性地表达了他对宋朝收复中原、实现统一的坚定信念。
最后通过“家祭无忘告乃翁”嘱咐儿子,要在他死后告知他国家统一的喜讯,可见无论生死,他都无法放下对大宋江山的忧思。
这首诗语言质朴流畅,却能直抵人心,抒发陆游对国家前途的关切之情,明代胡应麟曾慨叹每读此诗必欲落泪,可见其感染力之大。
然而遗憾的是,陆游去世后,南宋不但没有收复中原之地,还在崖山之战全军覆没、灭亡。南宋遗民看了这首诗,恍然若有所失,又和了《书陆放翁诗卷后》表达无法面对老翁的心情。
他留下了诗作9000多首,题材内容广泛,他的诗歌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既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也有对历史事件的评述。
其中,大量爱国诗篇尤为引人注目,在这些作品中,陆游以激昂的笔触,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未来的关切。
他多次在诗中表达了对抗金收复中原的决心,以及对这一事业艰辛与不幸的深刻体验。
陆游的一生
扬州这座城市在淮河上若隐若现,一艘满载着官宦家属的大船在河面上荡漾,这是公元1125年的一个晨曦,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了清晨的平静。
陆游,这位后来闻名遐迩的大诗人,就在这一年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
两岁的陆游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动荡,当时正值北宋灭亡之际,金兵南下,战争不断发生。宋徽宗和宋钦宗只得带着朝中众官南渡,在临安(今杭州)定都。
陆游的父亲也带着全家逃往临安避难,在路上,目睹的惨烈景象深深烙印在陆游幼小的心灵里,这是他第一次切身体会到痛苦和离散,也埋下了他日后创作诗歌的重要灵感。
19岁时,陆游娶了表妹唐琬,婚姻甜蜜幸福,二人志趣相投,共享诗词歌赋的乐趣,感情日益深厚。
然而,这段美好的姻缘却遭到了陆母的强烈反对,陆母认为唐琬过于柔弱,无法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且担忧她会影响陆游的仕途发展。
尽管陆游多次向母亲保证,他会照顾好唐琬,并承诺会为了两人的未来而努力,但陆母的态度始终坚决。
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陆游不得不屈服于母亲的意志,最终选择了与唐琬分离,这一决定让陆游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痛苦之中。
陆游将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了他的诗作中,用笔墨记录下他对唐琬的无尽思念和对命运的无奈感慨。
他在《钗头凤·世情薄》中写道:“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这些诗句充分表达了他对唐琬的眷恋之情以及面对现实的无力感。
陆游与唐琬的婚姻虽然短暂,但却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痛,在那之后的日子里,陆游始终未能释怀,时常回忆起与唐琬共度的美好时光,这份自责和心痛,伴随着陆游度过了余生。
28岁那年,聪慧卓绝的陆游高中状元,本来这是实现理想的大好机会,但遭到权臣秦桧的妒忌和排挤,最终只能几乎无功而返。
然而这一次的挫折并没有击垮陆游,它甚至增强了他努力实现理想,报效国家的决心,这种决心来源于他自小目睹的国家分裂和人民苦难。
此后陆游出任多个官职,包括夔州通判、蜀州通判、嘉州通判和成都府路提举常平茶盐公事等,这些职位让他有机会深入了解民间疾苦和国家现状。
作为一位坚定的爱国者,他积极主张北伐,收复北方失地,曾多次向朝廷提出整肃军纪、训练士兵等建议,他认为只有强大的军队才能抵御外敌,保卫国家的安全与尊严。
陆游在任期间,多次上疏陈述自己的观点,希望朝廷能够重视军事建设,加强边防力量。
然而,由于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陆游的主张始终未得到采纳,他的直言不讳和坚持己见反而引起了某些当权者的不满,导致他屡次被贬谪,仕途坎坷。
尽管遭遇挫折,陆游并未因此放弃自己的信念,他在诗文中表达了自己对抗奸佞、收复故土的决心,以及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担忧与期望。
难忘国难,常怀北伐夙愿
陆游年轻时目睹金兵南下,见证了自己的祖国从盛转衰,这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感,决心报效国家,恢复山河。
为此,他立志武功,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驱逐金人,收复中原,他还大力主张北伐,提出了许多军事策略,不断呈上奏折。
但是这些奏折与建议都石沉大海,没能引起朝廷的重视,这成为陆游一生的心病。
晚年他入京修史,仍然念兵思战、心系北伐,他大力支持主战派韩侂胄,希望其早日出兵,与辛弃疾谈及战事时,两人痛陈中原沦丧之痛,盼望国家早日统一。
可惜年迈之龄终究成就不了他的北伐梦,临终前,陆游为未能亲眼见证山河复原而深感遗憾,他不愿平平安安地老死,因为心中还残留着一丝报国的心愿。
尽管北伐的梦想破灭,陆游却终其一生没有放弃过对理想的坚持。
这位南宋时期的伟大诗人,以其满腔的热血和坚定的信念,在文学的舞台上挥洒自如,他的诗作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期望。
陆游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但他始终没有向命运低头,始终保持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在陆游生活的时代,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北方的金国不断侵扰边境,而朝廷内部的腐败和无能更是让国家陷入了困境。
陆游虽然身处逆境,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他曾多次上书请求北伐,希望能够收复失地,恢复国家的尊严。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陆游的愿望并未得以实现,但他从未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为国家献身的决心。
陆游的这种钢铁般的意志支持着他在挫折中不屈不挠,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笔者认为
陆游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的爱国情怀和坚定信仰却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将自己的遗憾和对未来的期望寄托给了子孙后代,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和发扬光大,为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繁荣而努力奋斗。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