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明代的茅坤为什么要把曾巩添加进去呢?总不会是一时兴起吧?
当然不是,其实在清代以前,人们对曾巩的评价是很高的,在宋朝那更是与苏轼齐名,当时的欧阳修就特别欣赏他。
不是有这么个传说吗:当年欧阳修任主考官,看到一个举子的文章写的水平特别高,于是欧阳修就认为是曾巩的,因为曾巩是欧阳修的学生,为了避嫌就把这个举子点为了第二名,而实际上这篇文章是苏轼的。
由此可见曾巩的水平真的与苏轼是难分伯仲的。只是曾巩的性格内敛沉稳,不像苏轼那么张扬霸气侧漏,所以后世的人才不太了解他。
曾巩是真正的儒生,而“五四运动”之后反孔子,作为儒生的曾巩自然也受到了连累。这也是近现代曾巩知名度越来越低的原因之一。
能让一代文宗欧阳修称赞有加的人,他一定不会是一个平凡的人。曾巩八岁丧母,十八岁时父亲辞官,养家的重担就落在了他的身上。
要知道当时上有高龄的祖母、父亲要赡养,下有四个弟弟和九个妹妹要抚养,自己还要学习考取功名,为国尽忠,他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和欧阳修小时候,也遇到家贫的问题,但是韩愈有叔叔可以依靠,欧阳修有母亲可以作伴,他们都不需要出来养家。
可是曾巩不行,他后来在文章中写道:每天他很早就起床了,每晚要到深夜才休息。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抱怨过生活的困苦。即使落第后欧阳修写信安慰他,他也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从不怨天尤人。
曾巩与王安石之间也有一段佳话,因为曾巩与王安石年龄相仿,但是却比王安石认识欧阳修早,所以曾巩在自己落榜的情形下,却屡次向朝廷、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可见他为人的正直和无私。
曾巩直到32岁才成婚,到39岁才中进士,从他早年就名动京城到考中进士,整整蹉跎了21年,生活的困顿却不曾消磨他的凌云之志。
不是因为家庭的牵绊,相信以曾巩的才学,应该也会在大好年华高中榜首的。
你看曾巩的身上,确实处处体现着儒家的温良恭俭让的品质。做官以后的曾巩刚直不阿,像苏轼一样把新旧两边的大官都给得罪了。
在外放任上,他在当地体察民情疾苦,做了大量有益当地百姓的事情。如:在齐州(今济南)任知府时,曾打掉了一个当时的黑恶势力“霸王社”,为当地民众除了一大害。兴修水利,疏通大明湖,解决了大明湖的水患。
为了纪念曾巩的巨大贡献,后人在千佛山建曾公祠,在大明湖畔建南丰祠(曾巩又称南丰先生),永世铭记南丰先生。
他的丰功伟绩不仅仅是这几处,还有越州、洪州、福州任上都留下了很多有益人民的功绩。
他的文章文风质朴、曲折严谨;有时也摇曳生姿,纵横开阖。诗歌留下了400多首,他的咏史诗,立于现实又立意高远,凸显了他恩泽天下、救民济世的儒家仁义思想。诗词的成绩虽不及韩、柳、欧、王及东坡,但要剩于苏洵、苏辙。
所以无论如何曾巩不该是被忽略,也不该被以为是“非常7+1”的那个人。
因此康震教授说:学习曾巩的最大意义,就是他与我们这些普通人太像了,只要我们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即使做不出惊天动地的功绩来,也一定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文末我们来看一首曾巩的咏物诗:
咏柳
曾巩 〔宋代〕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诗中用拟人的手法将柳树予以人格化,诗人对柳树的贬抑与嘲讽,实际上是借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