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读《道德经》?
老子会告诉你,应该怎样与人相处,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有哪几条路可以走。老子提供的是智慧,揭示的是本质。
本文围绕老子的“道”,达见精选了老子超实用的十句话,并引用了若干个故事,带你读懂老子的十大人生哲学与智慧。
认真读完,你定有收获!
《道德经》在传统文化典籍中,是一部独一无二的著作。作者是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生活在春秋后期。老子在当时的职务,相当于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一生读尽万卷典籍。
周朝衰落,老子骑着一头青牛向西去归隐。当时,函谷关的守吏叫尹喜,看到东方紫气东来,有大人物要经过,就在函谷关等候,最后看到老子路过,尹喜便请他留下人生智慧。老子就洋洋洒洒地写下5162个字,就是今天的《道德经》,然后,老子就去归隐了,从此便杳无音讯。
可以说老子一生的智慧,都浓缩在《道德经》中。
比如,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
天地万物之所以能够长久,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公司、甚至是一个社会,想要持续地发展,都有其中的“道”可循。
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告诉我们,从无到有,环环相扣,生生不息。
老子的“道”延伸出很多的人生智慧,这些智慧就像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1,究竟什么是“道”?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观念,如今,我们每个人的血脉里就流淌着“道”。
比如,我们所追求的经营之道、养生之道、夫妻和睦之道、成长之道,甚至花道、茶道等等。而这些道,讲的是方法,有了方法,你可以去解决一些问题。
老子在开篇说“道”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是说,“道”是无法用言语表达,“道”是不可以言说的,每个人的领悟是不一样的。
《庄子》中有这样一则意味深远的故事,说明了不可言说的道理:
一天,齐桓公在堂上读书,木匠在堂下做车轮。
木匠就问齐桓公:“您读的是什么?”
齐桓公说:“圣人之言。”
木匠问:“圣人还活着吗?“
齐桓公说:“已经死了。”
木匠说:“这么说,您读的只是古人留下的糟粕了。”
齐桓公听了大怒。
木匠则不慌不忙的来到堂上,对齐桓公说: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从制作车轮中体会出来的。车轮上的笋眼松了,省力而不坚固,紧了则半天敲打不进去。而我可以掌握笋眼的松紧,你要问我这松紧的尺寸,我是说不出来的,但是我心里非常有数的。所以我无法传给我的儿子,让他继承下去。所以我都60岁了,还在这里为您做车轮子。您读的圣人之书,可圣人已经死了,他所悟出来的道理,也随之消失了。所以,我说您读的书,只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齐桓恭听了,若有所思。
这个故事,说明“道”妙不可言,需要自己慢慢领悟。能说出来的,便已与大道有所偏差了。
那么归根究底,老子是怎么说的呢?
老子说,道是一种看不到、听不见、抓不住的东西,恍恍惚惚,无形无状,混而有一。道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法则,虽然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它却无处无时不在,无处无时不起作用。
道,包罗万象。老子认为“道”不可名状,只能心领神会。
“道”需要“悟”,悟到了就是你的,如果过于执着于表面行事,不得以运用,那么只会走进生活的误区。
2,为人处世之道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委屈反而能保全,遇到强大的外力压迫时,硬或者直则容易损毁。而委屈后,可再次伸展。
低洼的地方反而能够积攒更多的水。
过于陈旧的东西,就会被人翻新或者换掉。
想要的东西或者目标少一点,比较容易完成或得到更多。而追求太多的人,往往容易被多个目标所迷惑,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最终往往一无所获。
为人处世,必须善用曲线。我们所说的中庸与圆滑,都有其意思的体现。
会讲话的人,讲话婉转而圆满,让人舒服,又能达到目的,就是其中的智慧所在。
不过,善用曲线也必须遵守“道”,不然,就会沦为奸猾之人。
讲一个有关曲线的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叫宓子贱的人。一次,他受命鲁老板去一个名叫亶父的地方做事。
他担心自己到偏远的地方去以后,容易遭到一些小人的诽谤。如此一来,自己的理想抱负,岂不是会落空?
为此,他在出发时,想提出要带两人一起去。
到了亶父之后,很多人前往拜会他。他就叫同自己一起来的两人,一一把前来拜会的人名字全部记下来。
两人在提笔书写时,宓子贱却在一旁不断地用手去拉扯他们的胳膊,使两人写的字一塌糊涂,不成样子。
过了一会,来拜会的人越来越来多,宓子贱突然举两人所写的乱糟糟的册子,当众把两个人训斥了一番。
前来拜会的人,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感到莫名其妙。而跟着宓子贱来的两个人,心中满是委屈,感觉受到宓子贱的羞辱,心里非常恼怒。
事后,两人选择离开了宓子贱,回去以后,满腹怨恨地向鲁老板诉说了宓子贱在亶父的所作所为。
两人本以为鲁老板听了这些话,会向宓子贱发难。但没想到的是,鲁老板竟然感叹道:
“这件事既不是你们的错,也不能怪罪宓子贱。他是故意做给我看的。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今后,要警惕一些人的胡编乱写,不要轻信他们。若不是你们及时回来告诉我此事,恐怕我会犯类似的错误。”
最后,鲁老板把亶父这个地方全部交给了宓子贱一个人,完全信任他,避免了被小人的诽谤的危险。
有时候,最短的距离不是直线的距离,而是曲线的距离。曲直之间,来回转换,才能将平稳有序。
修养是最大的福报
老子说:“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见素抱朴就是说做人要外表单纯,内心质朴。一切本自天成,没有刻意造作。减少利己的私心,就没有什么忧患了。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做人之道。就像花儿的绽放、树枝的摇曳,是本性使然。
一个人要有独立的修养,即使饱受挫折,也应该永远保持一颗光明磊落、纯洁质朴的心,这才是做人的最高修养。
人的一生难免会有许多欲望和追求,但是要分清楚,哪些是你需要的,哪些是虚无缥缈的。有些东西,如果只是满足了你的虚荣,就要舍弃掉,因为终究会弄得你烦躁不安。
人生路上,背负的东西越多,脚步就会越沉重。
一切都发自本心地去生活、做事,生命才会变得轻松与自在。也更容易得到。
讲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孙膑和庞涓都是风云人物,但从下面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孙膑要更胜一筹。
有一天,老师对他俩说:“若我坐在屋里三天不动,谁有办法把我请出去。”
庞涓说:“这还不好办。”
他到外边转了一圈说:“老师,山下来人要占山为王,你出来看看吧。”
老师说:“这里是不毛之地,为何来人?”
隔了一天,庞涓又慌慌张张地对老师说:“老师,大事不好,门前的柴草垛被人点着了,您出来看看吧。”′
老师探身一看,拍了下桌子说:“大胆顽童,没有本事请我出去,竟将柴草点着,速去扑火。”
又隔一夜,庞涓手持一封信说:“老师,有人送信说师爷去世,请你速回家中。”
老师喝道:“狂徒,老爷子早已去世,为何满嘴胡说?”
庞涓三次请示出门均未成功,垂头丧气走出宅院。
后来,轮到孙膑了。
他对老师说:“老师,请你出屋难,把你请进屋可不难。”
老师说:“一样难。”
孙膑摇头,说:“我不信。”
老师说:“不信,走,我让你看看难不难。”
说着守着,师徒二人来到院中。
孙膑跪拜说:“老师,我总算把你请出来了。”
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庞涓藏有机巧之心,一次又一次拙劣的伎俩让老师反感,从而失去了成功的机会。而孙膑所讲的话,自然而然,所以老师相信了他。
孔子在《论语》中说:“素如一张白纸,毫不沾染任何颜色。”
人的念想要随时保持纯净无杂,这就是最好的状态。
生活在世事纷扰的世界里,尔虞我诈只会让我们多一些虚伪,勾心斗角只会让我们多一些狡诈。
我们应该随时怀抱天然的朴素,以此态度来待人接物处理事物。一个人若能拥有这种修养,便是最大的幸福。
3,不争乃争 适时放弃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基于道。”
意思是,做人要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老子认为,人一切的痛苦,都源于相争。
人生在世,无非是争利。
古人说“处利让利,处名让名”。名也好,利也罢,一切都不过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
一些人做事过分强求,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一味追求成功,怎么会快乐呢?
因此,老子提出了“不争”。在老子看来,人应该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同万物相争,所以水与道最接近。立身处世就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甘于居后,心胸保持深沉,待人仁慈,做事顺遂天时。
争强好胜的人,必定露其锋芒,容易成为别人的眼中之钉,肉中之刺,容易惹火上身。
不争者,则不会引人注意,可以避开世俗的各种是非,过着安静怡然的生活,你是否曾想过,你争到最后,不过是如此吗?不然,还能怎样呢?
讲一个故事:
《庄子·山木》中有一种叫“意怠”的鸟,飞行时不敢在前面,也不敢在后面,饮食不争先,只见残剩食物,所以它既不受鸟群中的排斥,也不受鸟群以外的东西伤害。
这种“不争”并不是一种自我放弃。不争乃争,这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
在生活中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不争功名利禄、不争高下、不争是非等。
不争则以争,则胜之。
适时放弃:
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意思是,主要妄为要失败,强行把持一定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枉为,所以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所以不失去。
什么都想要,不懂得放弃的人,结果往往很不理想。
老子告诉我们,对有些事情是没有必要执着的,必须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在人生中,必要的放弃不是失败,而是智慧。必要的放弃不是削减,而是升华。有舍才有得。
4,浮躁之心
老子说:“齐者不立,跨者不行。”
意思是,想要踮起脚尖站得更高的人,反而会站不稳。不想稳步前进,而想着跳跃式前进的人,反而无法走得又快又远。
老子的这句话放在今天,告诉我们,做事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不急不徐,稳步向前,欲速则不达,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其实是在提醒我们,浮躁之心不可有。
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人人渴望成功,都梦想一觉醒来,可以成为人上人。
正是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积累了你的浮躁心态。太急于求成,失去了理智,就容易做事急躁,内心得不到宁静。
岂不知,水只有静,才能映照万物。
心态浮躁的人,容易看不清自己,容易好高骛远,不注重当下,没有精力认认真真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或者常常出错。
如果你能远离浮躁,先学会坐冷板凳,从小事做起,明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也许梦想就会成为现实。
5,和光同尘
老子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意思是,收敛自己的锐气,不露锋芒,消解纷争,将自己的锋芒隐藏,与世俗混同,这就是玄同。
此处,不得不提下曾国藩。
曾国藩,30岁之前,特立独行,锋芒毕露,人生有四堑,就是吃过四次大亏。
最后,有一年,回家丁忧,差点被弃用。在家读了孔孟老庄,就读到了上面老子的这句话,终于开悟。悟到了,和其光同其尘的道理。
再次被重用时,他完全变了一个人,见到谁都微笑,放下了心中的一些执念,融入了世俗,明白了和其光同其尘的道理,才得以施展。
虽然他资质平平,但一生贯穿一个拙字,一个勤字,最终成为半个“圣人”。
“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或许听来略显晦涩,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为人处世的方法。
曾国藩的一生,便是和光同尘最好解读。想了解曾国藩,可以翻阅达见写过的《曾国藩,判若两人的人生之变,人人皆可学之的“半个”完人》一文。
凡事太过尖锐,呆滞不化,便要顿挫而使之平息。顿挫尖锐,化解分忧,若有纷扰杂乱的思绪,也必须斩断。
做人亦是如此,与世俗同流,而不合污。
6,避其锋芒
老子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意思是,常常炫耀自己高明的人,反而让别人无法看到他的高明之处。自以为是的人,反而无法彰显他的优点。自吹自擂、居功自傲的人,反而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自我膨胀的人,很难长久。
在老子看来,不要一味地炫耀自己、彰显不同。做人要学会收敛自己,学会收敛锋芒,才是保护自己的最佳方法。
庄子杂篇《徐无鬼》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吴王渡过长江,登上猕猴聚居的山岭。
群猴看见吴王打猎的队伍,惊惶地四散奔逃,躲进了荆棘丛林的深处。
有一个猴子却没有逃走,抓住树枝跳来跳去,很是灵巧。
吴王用箭射它,它能够敏捷地接过飞速射来的利剑。
最终,吴王叫来左右随从,众人一起射箭,猴子躲避不及,抱树而死。
后来,吴王感叹道:“这只猴子炫耀它的灵巧,而蔑视于我,才有这样的后果,要以此为戒,不要用傲气示人啊!”
如果一个人总是彰显自己的才华,炫耀自己,那么人们会认为他只是想哗众取宠,引起别人的注意,如此,不但得不到欣赏,可能还会被轻视,被排挤。
所以说,不要过分彰显自己,做人不妨适时收敛起自己的锋芒,低调行事。
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意思是,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
中国有句经典名言,叫做“人贵有自知之明”。
生活中,很多人能够做到了解他人,但是就是不会了解自己。
人往往容易把自己给忽略掉,但是你需要明白,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别高看自己,也不要低估自己,学会掂量自己,有多大能耐做多大的事。避免因为力不从心,而受到挫折打击,把时光白白浪费掉了。
8,别轻易承诺,学会拒绝
老子说:“夫轻诺,必寡信。”
意思是轻易承诺,必然是很少能够守信。
老子说这句话的目的,一方面是告诫我们,不要被花言巧语所迷惑,上了别人的当。另一方面告诉我们不要轻易许诺,不要做言而无信之徒,学会拒绝。
生活中,互帮互助是常态,也是一件好事。
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生活中,常常对于别人的请求,不加以分析,就轻易答应别人请求的人,多半是做不到的。
反过来,如果你就是常常承诺于别人的人,你现在应该怎做?
当然,是要量力而行,不要为了面子,勉为其难的接受别人的请求,最后不仅给自己带来种种麻烦,也给别人带了一次次的失望。最终的结果,就是失信于人。
做不到的事,就是敢于拒绝。这样,不会给了别人希望,最后又给别人失望。反而会让对方比较容易接受。
但是,拒绝别人的时候,要懂得方式方法,以免伤害了别人的感情。
9,学会宽容
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意思是,对于善良的人,我会善待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同样会善待他。如此一来,彼此也就都得到了真正的善良之心。
宽容是一种美德。
讲一个有关宽容的故事:
一个老和尚独自在一座山上修行,一天晚上,他出去散步。
等他回到小屋的时候,看见一个小偷在屋里翻找他的东西。
他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外,等到那个小偷出来的时候,他脱下身上的长袍,微笑着对小偷说:“我房间里没有什么贵重的东西,就把身上的这件长袍就送给你御寒吧。”
第二天,当老和尚醒来的时候,却发现那件长袍正整整齐齐地叠好,放在门旁。
试想,经过这件事,小偷的心里会怎么想?
一定是暖流涌上心头,会一生都牢记你对他的宽容及恩惠。说不定还会迷途知返,改恶向善。
每个人都有弱点与缺陷,都可能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
当我们以博大胸怀宽容对方时,就避免了怨恨与消极情绪的产生,从而消除人为的紧张,愈合身心的创伤。
但是,宽容并非说让你对错误不闻不问,而是说你要学会宽容的方法。
10,生死观
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意思是,一个人不畏惧生死,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这句话,放在今天,就是想告诉我们一个生死观。所有的哲学家都曾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所谓“千古难为一死”,如果这一点能够看透的话,人生还有什么困难呢?
庄子曾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并不是悲观绝望,而是豁达地看待这一切。
带给我们的反思就是,换一种角度去面对生命,生命是宝贵的、短暂的,在有限的生命岁月,使生命更有意义,才能不枉来世上走一趟。
歌德有句名言:“生活在理想的世界,就是要把不能的东西,当做仿佛是可能的东西来处理。”
别总是面对死亡而悲观,是的,既然活着,就应该好好歌唱,活着就应该笑。
顺其自然,看得透、想得开,轻松一点,自在一点,好好地享受生命。
1
如今,我们终日穿梭,忙碌于有形无形中,总是活在不断增加的思绪和欲望中。
也许你原本只是想过简单朴素的生活,谁知生活的无奈,却让你由不得自己的本意。
我们只顾着匆匆赶路,有时候,却忘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清楚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不知道自己忙来忙去,究竟要干什么?
到头来,糊里糊涂地过了一生。忙忙碌碌的一生,却忘了应该怎样去活,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你需要把握自己生命的节奏,学会在慢与快之间做到平衡。
人生就像登山,但并不是为了登山而登山,学会感受脚下的每时每刻,每一步都是风景,别忽略了沿途风光。
山顶并不是终点,也不是重点。
回头看,一步步走过的路,才是人生。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