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07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又一次登上他经常站立的山峰,遥望北方。此时的他即将走到他人生的尽头,驰骋疆场,恢复中原,是他一生未了的夙愿。回光之中,他仿佛回到了二十三岁。那一年,他手持金戈,足跨铁马,气吞万里。
公元1162年,距离靖康之祸已经过去了35年。这一年闰二月的一个晚上,在金人占领区的山东济州城里,新任知州张安国正在宴请几位金国将领,帐外有5万金兵驻扎,宴会已经进入到了高潮。就在这时,一个高大的身影跃马挥枪,来到金兵营帐之外,声称要见张安国。等张安国出来,没等有所反应,便被一把拎起扔到了马背上。等金兵反应过来时,这个抓了张安国的人,已经在城外和一小队人马汇合,马不停蹄地向南方奔去,这个人就是辛弃疾,这一年他二十三岁。
辛弃疾平时以英雄自诩,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收复中原。而这种伴随了辛弃疾一生的理想和抱负,都与他年少时的经历有关。
在辛弃疾出生的这一年,宋金之间又再次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争。战场上,正当岳飞率领的岳家军节节胜利的时候,朝廷却打算见好就收。在秦桧等人的谗言下,宋高宗赵构答应同金国议和,称臣赔款额外,还送上了抗战派将领岳飞父子的性命。于是南宋的都城临安,又讨来了临时的安宁。
然而,在南宋偏安一隅时,在北方包括山东在内的广大金人占领区,汉族人民并没有顺服于金人的统治。面对民族压迫,抗金起义时而时有发生,辛弃疾就成长在这样的一片土地上。
后来,在辛弃疾关于北方成长时期的记忆里,有一个老头儿的形象经常出现,这个老头儿就是他的祖父辛赞。由于父母早逝,辛弃疾由祖父抚养长大。受族众所累,皇室南度时,辛赞没有举家南迁,仍旧留在北方。虽然在金朝为官,但在辛赞的内心深处,始终做着反正的打算,他在等待一个起义抗金的时机。
为了激励子孙不忘宋金之间的仇恨,闲暇的时候辛赞会带着辛弃疾登高远望,指画河山,告诉他哪些地方曾经做过战场,哪些地方可做起事的凭借。除了培养武学,祖父还特意请来名师刘瞻为辛弃疾教授学业。就这样,在祖父和老师的双重教导下,辛弃疾无论文采武略,都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公元1154年,15岁的辛弃疾因在乡试中选,得到了去金朝首都燕京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与其他学子不同,他对自己能否考中并不关心,或者他压根儿希望自己考不上,而去往金国首都,他有着更为重要的任务。这次考试,辛弃疾果然落榜。三年后,他又再次以科考之名前往燕京。正是这两次007式的任务执行,让辛弃疾对金人统治区的山川形势、统治者内部的矛盾,还有部队的调动情况,都有了深入的了解。
后来,正是根据这些资料,他写出了自己的军事论文《美芹十论》、《九议》。并由此养成了重视情报工作的习惯,以至在以后很长的时间,辛弃疾对宋金之间的战争,常常有未卜先知的看法。
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领60万大军分四路大规模南侵,打算百天之内灭掉南宋。金人各种名目的烧杀抢掠,进一步燃起了民间的怨愤。中原的豪杰义士纷纷举兵反抗,其中声势浩大的是山东以耿京为首的起义军,人数一度壮大到20多万。面对风起云涌的局势,一直要收复中原的辛弃疾热血沸腾,他在家乡召集了一支2000多人的队伍,投奔了耿京。耿京十分器重辛弃疾,让他在军中担任长书一职,将大印交给他保管。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却让辛弃疾在耿京军中陷入了信任危机。有一位叫做义端的僧人朋友,随他一起加入了耿京的义军。但是辛弃疾没有料到,义端是一个十足的投机分子,有一天,义端竟然偷偷地跑了,而且还顺手偷走了辛弃疾保管的起义军大印。面对耿京的暴怒,辛弃疾当即立下军令状,三天之内,一定擒拿义端归案,否则甘受军法处置。义端偷取了大印,给辛弃疾带来麻烦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一个展示自己武力的机会。
在通往金营的必经之路上,辛弃疾截住了义端,面对杀气腾腾的辛弃疾,义端跪地求饶,并说:我识君真相,乃青兕,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面对求饶,辛弃疾不为所动,搜出大印,一剑砍杀了义端。这次事件让辛弃疾在起义军中名声大振。从此,耿京对他也是刮目相看。就在但就在辛弃疾崭露头脚的时候,起义军的形势却发生了变化,而辛弃疾的命运也将迎来巨大转折。
当时的金人为了巩固自己管辖范围的社会稳定,对于起义军采取怀柔政策:只要归顺,便既往不咎,还分封良田。面对金人的威逼利诱,耿京起义军的生存日益艰难。在辛弃疾的劝说下,耿京采纳了投奔南宋朝廷联合抗金的建议,并委派他去南宋接洽。
辛弃疾一行11人到达了健康。巧合的是,宋高宗正在这里视察工作。就这样,生平第一次踏足南宋的辛弃疾直接见到了最高统治者。面对意外归顺的臣子,宋高宗十分高兴。一场皆大欢喜的赏赐后,辛弃疾带着朝廷的文书和任命准备返回山东。就在返乡的途中,他得到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的消息。辛弃疾身上的热血再次燃烧起来,他拍案而起,立即招募了50兵勇,直奔济州去捉拿叛徒张安国。
50人对5万金兵,历史的细节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件事被写进了《宋史》,为辛弃疾的传记添上了最富英雄浪漫主义色彩的一笔。
公元1162年,23岁的英雄带着传奇式的开场,正式踏入了南宋的政治中心。而在北方的这段峥嵘岁月,也成了辛弃疾一生中最快乐、最灿烂的记忆。
晚年的辛弃疾回忆起这段金戈铁马的岁月,写下了一首《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