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坛与沙场的传奇
他堪称比苏东坡更为卓越的词人,将豪放派词风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巅峰,一生留下 620 余首词作,被誉为“词中之龙”。殊不知,他亦是武能上阵定乾坤的少年战神,一心期盼能与霍去病并肩作战,怎奈生在了孱弱的南宋。此人便是豪放派大师、抗金志士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有人言,年少莫读苏东坡,年老勿观辛弃疾。倘若想要拥有愉悦的退休生活,那就远离辛稼轩。那么,从沙场上的一代战神转变为挥笔泼墨的文人,他究竟经历了何种变故?
辛弃疾的出身与天赋
辛弃疾于1140 年降生于金人统治下的山东历城。其祖父辛赞身为统治区内的武官,虽身处敌营,却从未忘却身为宋人的身份。正因如此,给孙子取名辛弃疾,一来祈愿孙子健康,二来期望他能如霍去病那般收复失地、扬威大漠。史书记载,辛弃疾天赋异禀,有“奇人异象,红颊青眼”之美誉。古时“兕”指犀牛类动物,这种动物英勇善战,在荆棘密布的丛林中,时速可达45千米。屈原在《楚辞·招魂》中写道:“君王亲发兮,惮青兕。”意即君王亲自射箭瞄准猎物,却又担忧射中青兕而惹来祸端。相传楚人中有人猎得青兕,结果三月后身亡。由此可见,辛弃疾身强体壮似牛,实乃驰骋沙场的良材。
而辛弃疾也未让祖父失望,自幼跟随名儒刘瞻勤奋学习,年纪轻轻便文武双全。尽管自幼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生活,他却毫无惧意。一到科举之期,便假借赶考之名,多次出入燕山勘察金国地形,收集作战情报,期间还手绘了金国山川地形图,为日后作战做好准备。然而,收复失地真有这般容易吗?
辛弃疾的起义军生涯
1161 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各路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满怀热血、志在保家卫国的辛弃疾,聚集 2000 余名精壮男子,投身于拥兵 25 万的起义军领袖耿京麾下,此时的辛弃疾年仅 21 岁。因其擅长文书,辛弃疾成为军中掌书记。期间,他招揽了一支以和尚义端为首的义军队伍,怎料义端和尚居心叵测。加入义军不久,便窃取耿京的印信逃奔金国。耿京知晓后大怒,欲杀辛弃疾。辛弃疾并未推脱,而是主动立下军令状,称三日之内必追回印信,随后飞奔追击,并率先抵达义端投金的必经之地埋伏。在期限内,他斩下义端首级并夺回印信,将功补过,令耿京另眼相看。
然而,真正令辛弃疾声名远扬的是后续之事。次年,金人着手对付起义军,辛弃疾洞悉局势,说服耿京归附南宋朝廷,携手抗金复国。就在他南下与宋高宗赵构协商之时,叛徒张安国叛杀耿京并投靠金国。得此消息,稼轩集中如此记载:辛弃疾精选 50 余名骑兵,疾驰三日,持刀跃马,冲入 5 万人的敌营,不费吹灰之力生擒叛将张安国,简直比战狼更为勇猛,不得不说古人之英勇,如今的编剧怕是不敢如此编写。
辛弃疾南归后的境遇
后来,辛弃疾押回叛徒,受到宋高宗赵构接见。交谈间,高宗被这位年轻人的热血所触动,赞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此役,辛弃疾真如霍去病一般一战成名。但遗憾的是,这既是英雄的起点,亦是英雄的巅峰。
辛弃疾南归后,被贴上“归正人”的标签,意为从外邦归返本朝之人,此类人通常难以受到重用。故而宋高宗仅授予他江阴签判这一小官职,可他毫不介意,一心只想尽快收复大宋领土。此时的南宋又是何种状况呢?重文轻武,文风奢靡,军事实力薄弱,政治无能,富庶的表象下是割地求和。自岳飞离世后,朝廷一直处于苟延残喘之态。但即便面对如此腐朽的政权,辛弃疾依旧渴望为宋效力。1163 年,新主宋孝宗发起北伐,于符离之战惨败告终。辛弃疾随即对符离之败加以总结,作《九议》并《美芹十论》三篇,每次进言皆呈于朝廷,清晰剖析南北形势及应如何抗金。可惜在南宋那歌舞升平的杭州,能够孕育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却难以诞生英勇无畏的君王。辛弃疾注定是“可怜白发生”的孤独行者。
辛弃疾的仕途波折
据记载,在南宋的 40 余年间,辛弃疾有 20 余年被罢官,其余 20 余年则频繁调任。曾有一次调任途经黄州赤壁,便是那令苏轼写下《赤壁赋》和《念奴娇》之地。踏上同一片土地,辛弃疾写下“霜天晓角,赤壁,半夜一声长啸,为天地立心斋”,既表达对苏轼的惋惜,也抒发自身的悲愤。果不其然,没过几年,辛弃疾便被权贵以“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的罪名褫夺所有官职。此罪名与岳飞的“莫须有”何其相似,正应了那句“官字两个口,官大一级压死人”。
当多年的执念化作奢望,所能做的唯有接受。然而,辛弃疾又是否心甘情愿呢?正如那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可以理解为不堪统治集团反对派的诋毁打压,他归隐田园的真正缘由实乃避祸。这是无奈,亦是不甘。
辛弃疾的词风与心境
面对失意,文人总有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豁达,辛弃疾亦是如此,故而他给自己取号“稼轩居士”。“稼轩”可理解为归隐田园之意,或许是戎马半生的缘故,他的词作豪放中尽显悲壮。“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依旧想着报效朝廷,可惜已至暮年,徒留无奈。然而多变的文风也让后人认为这将豪放词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对于爱情,他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于生活,他感慨“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对于梦想,他叹道“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不知小伙伴们还记得当初令你们背诵到哭的是哪首?
辛弃疾的后期转变
我们皆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或许上天觉得此时的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发扬者尚不够完美,于是又跟他开了个玩笑。1194 年,好友陈亮于家中猝然离世,就是那位激发辛弃疾写下《破阵子》的灵魂笔友。试想,人至中年,本应与老友退休享受生活之时,痛失挚友,就连唯一的别墅都被大火烧尽。若换作是你,又当如何自我救赎?辛弃疾最直接的表现便是放纵自我,享受生活。词风更是陡然转变,走起了“易安风”。“闲云起,骤雨一霎儿价下。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倘若说李清照是史上首位将“一、二”这类口语化词汇用于诗词之人,那么辛弃疾则是将浅俗之语抒发清新之思,格调与李清照联动,又融入幽默风趣。在《战国策·燕策二》以及《列子·黄帝篇》中,有个“狎鸥鸟不惊”的典故。相传海边有个喜爱海鸥之人,每日清晨便到海上与它们嬉戏。一日,他的父亲让他捉一只海鸥回来给自己玩耍,他应允了。可自那以后,海鸥再也不曾飞下。从此,人们将回归江湖之上,与鸥鸟为伴,寄情水国云乡视作一种隐居的盟约。如今他当众调侃白鸥违背盟约,着实有股“男人至死是少年”的意味。只不过这个少年既多愁善感又好学不倦,年过半百,依旧对万事万物保持着探究好奇的热情。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