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在孔子故乡鲁国的近邻,有一个小国叫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一带)。相传孟子就出生在这里,即现在邹县城北马鞍山旁边的凫村。孟子(Mencius或 Meng-tze),名轲,大约出生于公元前 372 年。据说,孟子的母亲知书达理,对儿子教导有方。据《烈女传·母仪》中讲,由于孟子的家附近有坟地,孟子小时候便常模仿人们玩一些掩埋死人的游戏,母亲害怕儿子因此受到不良影响,会败坏品德,便把家搬到了庙户营村。但由于这儿商贩络绎不绝、热闹非凡,孟子又常学着叫卖货物,他母亲觉得这里也不是理想的住处,于是便再一次把家搬走,迁到了邹国城南门外一所私塾附近。当时孔子的学生孔汲(即子思)正好在这所私塾里讲学孟子受孔子弟子的影响,跟着这些大人学会了一些诗书礼仪,还学会了文雅恭敬的举止。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迁”。
可过了不长时间,孟子贪玩的习性又发作了一次,孟子只读了一半书,就忍不住跑到外面去玩,他母亲看到了非常生气,放下手中正在织着的布,拿起剪刀当着儿子的面剪断了正在织着的布。孟子从没有见母亲生过这么大的气,忙问母亲原因。母亲看着孟子,语重心长地说:“布是一条线一条线织起来的,学问也是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像你这样读书,跟这割断的布有什么区别?是不会成为有用之材的。
母亲的话使孟子深受触动,他决定从此努力奋发,不再辜负母亲对自己的期望。经过几年苦读后,孟子很快精通了《诗》《书》《春秋》等儒家经典著作,他的学问也因此大为长进。到了 20 来岁时,孟子已经开始授徒讲学了。后来,孟子成为孔子儒学最重要的继承人,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和儒学前辈们一样,孟子除了讲学,大部分时间也是和弟子们周游列国,积极宣传他的政治理想。为了向各国君主建议施行仁政,孟子先后游历了齐、滕、魏、宋、鲁等许多国家,为许多统治者提供了治国良策,还在一段时间内为齐宣王做过客卿。但由于当时正值齐、楚、燕、赵、韩、魏、秦七国争霸,诸侯国之间连年发动战争,热衷于争夺土地和人口。所以孟子反对各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的“仁政”思想并没有得到各诸侯王的重视,反而被认为是迂腐的思想。
由于理想无法实现,在公元前 312 年左右,60 来岁的孟子结束了周游列国的奔波生活,返回到邹国。晚年,他和弟子们一起,用余年的精力整理自己的思想,终于完成了代表他思想的《孟子》一书。公元前 289 年左右,孟子去世。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