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大意是,真实的言语不华美,华美的言语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善辩,善辩的人不善良。真知道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不是真知道。圣人无所积藏:施利于别人,自己却更富有;给予别人,自己却更丰富。因此天之道,有利于物而无所损害;人之道,有所作为而无所争夺。
这是《老子》一书的最后一章,老子提出一个很独特的观点,为而不争。这似乎和老子前面的观点有所矛盾。《老子》第二章说,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其实,并矛盾。因为老子所谓“无为”的概念和世俗的理解不同。他将“无为”界定为顺应自然,不胡作非为。在老子的观念里,万物为道所生、所主宰,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外界人与物只能顺应其,而不能违背其运行规律胡乱作为。拔苗助长就是典型的违背自然规律的胡乱作为,结果只能戕害死禾苗。可见,老子的观点并不是不作为,而是反对胡乱作为。
既然可为,那么要“为而不争”呢?有所作为,不争夺。这是对圣人而言。对我们常人同样适用。
为什么要不争呢?《老子》第八章曰:夫唯不争,故无尤 。因为他不与万物相争,所以就能避免失误。争,国与国之家可引发战争,人与人之间可引发争斗。
如何做到为而不争呢?
一是象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做到“七善”。
《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最高尚的品格就像水,水能够滋养万物而不争先。安居于人所厌恶的低处,因此它的行为最接近于道。具体要做到“七善”,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正善治 ,事善能,动善时 。居处趋下让人,心如深渊包容万物,交往真诚而友善,诺言诚实而有信,为政顺道而善治,办事有条而不紊,举动应时而有节。因为他不与万物相争,所以就能避免失误。
二要做到“四不”,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老子》第二十二章: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
大意是,委屈反能保全,弯曲反能伸直;低洼容易充盈,陈旧反能更新;欠缺就能获得,贪多反而迷惑。因此圣人守道,作为天下的范式。不自我表现,所以是非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声名昭彰;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建立功勋;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领导众人。正因为他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人能和他竞争。古人所说的“委曲反能保全”,难道说的是空话吗?确实做到周全,就会回归于道。这里,老子先列举自然界不争的几个现象,曲、枉、洼、敝、少,其结果是全、直、盈、新、多。这正是不争出人意料的结果。后又列举圣人不争的行为: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其结果是名、彰、有功、长。最后结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六十七章曰: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我一直拥有三大法宝,保持并且珍视它们:第一是慈爱,第二是俭约,第三是不敢争先走在天下人的前面。
为而不争,以善为本,以收敛自我为核,以后为技。唯有不争,才能保全与久长。